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数学 生物物理学 生物化学 细胞生物学 生理学 发育生物学 遗传学 放射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生物进化论 生态学 神经生物学 植物学 昆虫学 动物学 微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 病毒学 人类学 生物工程 生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生物学 埃博拉病毒相关记录57条 . 查询时间(0.208 秒)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重要人兽共患病与烈性外来病创新团队在新冠病毒埃博拉病毒入侵细胞机制及其抗病毒药物发现取得重要进展,发现土贝母苷这一植物提取物,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和泛丝状病毒复制,发挥抗病毒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2023年9月12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施一、齐建勋、高福院士团队,在《自然》(Nature)上,发表了题为埃博拉病毒聚合酶从头复制的分子机制的研究文章,首次报道了nsNSV聚合酶识别3’-leader RNA的作用模式,揭示了EBOV聚合酶发挥从头起始复制活性的分子机制,促进了对nsNSV聚合酶合成RNA过程的理解,并为开发针对nsNSV复制过程的抗病毒药物提供了新靶点。 
2023年9月12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施一、齐建勋、高福团队,在《自然》(Nature)上,发表了题为Molecular mechanism of?de novo?replication by the?Ebola virus?polymerase的研究文章,首次报道了nsNSV聚合酶识别3’-leader RNA的作用模式,揭示了EBOV聚合酶发挥从头起始复制活性的分子机制,促进了对nsNS...
2023年9月12日,微生物所施一、齐建勋、高福院士团队在Nature上发表研究文章(“Molecular mechanism of de novo replication by the Ebola virus polymerase”),首次报道了nsNSV聚合酶识别3’-leader RNA的作用模式,并揭示了EBOV聚合酶发挥从头起始复制活性的分子机制,极大促进了对nsNSV聚合酶合成RNA过...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是属于丝状病毒科的一种高致病性病毒,感染人和灵长类动物引发烈性出血性传染病“埃博拉出血热”。1976年第一次出现以来,埃博拉疫情反复出现,造成了大量的死亡病例,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安全。在部分埃博拉出血热幸存者中,会出现眼部的持续性感染和眼部后遗症,这可能与内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有关,但其机制一直不清楚。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EBOV)是属于丝状病毒科的一种高致病性病毒,感染人和灵长类动物引发烈性出血性传染病“埃博拉出血热”。自1976年第一次出现以来,埃博拉疫情反复出现,造成了大量的死亡病例,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安全。在部分埃博拉出血热幸存者中,会出现眼部的持续性感染和眼部后遗症,这可能与内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有关,但其机制一直不清楚。
埃博拉病毒是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之一。埃博拉病毒聚合酶负责病毒基因组复制过程,且具有较高保守性,是研发广谱性药物的重要靶标。但由于分子量大、不稳定、易降解等原因,埃博拉病毒聚合酶三维结构的解析一直是世界性难题,从而严重限制了靶向聚合酶的药物开发。
埃博拉病毒是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之一。埃博拉病毒聚合酶负责病毒基因组复制过程,且具有较高保守性,是研发广谱性药物的重要靶标。但由于分子量大、不稳定、易降解等原因,埃博拉病毒聚合酶三维结构的解析一直是世界性难题,从而严重限制了靶向聚合酶的药物开发。
埃博拉病毒是世界上最高级别的病毒之一,其导致的埃博拉病毒病的死亡率位于25%至90%之间,平均死亡率为50%。接种疫苗、早期发现病例和支持性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但2021年爆发的埃博拉病毒病的死亡率仍然高于50%。目前,特定药物治疗方法对埃博拉病毒病的疗效尚不清楚。
清华大学医学院丁强课题组与药学院饶燏课题组合作,在10月份出版的《Antiviral Research》杂志上发表题为“Novel quinolone derivatives targeting human dihydroorotate dehydrogenase suppress Ebola virus infection in vitro”的研究论文。该论文评估了多种新型喹诺酮类化合物抑制埃博...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国家过敏症与传染病研究所(NIAID)的研究人员发现雷斯顿埃博拉病毒(Reston ebolavirus, RESTV)感染的实验幼猪会出现严重的呼吸道疾病,并从它们的上呼吸道脱落这种病毒。RESTV可以感染人类,但目前还不知道会引起疾病。据此,他们表示,RESTV应当被视为一种家畜病原体,有可能影响其他的哺乳动物,包括人类。他们表示担心,猪可能作为“埃博拉病毒的临时或扩...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EBOV)是对人类最致命的病原体之一,病毒感染引起严重出血热,致死率可达90%。病毒进入宿主细胞是感染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但其入侵机制仍有待研究。最近,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崔宗强研究员与长春工业大学单玉萍教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施兴华研究员合作,基于单颗粒力示踪、动力学模拟和单颗粒荧光示踪技术,实时揭示了单个EBOV的入侵动态过程和动力学机制。
2019年10月16日,2019中关村论坛“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成果展”在京开幕。微生物所“埃博拉病毒入侵机制及抗病毒策略研究”项目参选展出。该项目对埃博拉病毒入侵机制、进化速率以及抗病毒策略等内容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内容包括:系统地阐明了埃博拉病毒结合宿主细胞受体NPC1分子并发生膜融合的分子机制;发现了引起2014年西非疫情的埃博拉病毒株的进化速率与以往无异;确定了埃博拉病毒抗体药物ZMappTM...
研究人员在肯尼亚东南部塔塔山捕获的安哥拉无尾蝙蝠中发现了Bombali埃博拉病毒。以前,非洲东海岸国家的野生动物没有报告过埃博拉病毒。目前没有证据表明Bombali埃博拉病毒会感染人。
据英国《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杂志近日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美国科学家团队报告了来自一名埃博拉病毒人类幸存者的抗体的详细信息。该研究揭示了埃博拉病毒中的一个新的脆弱位点,或可用于药物和疫苗研发。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