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理学 >>> 自然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地图学 地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理学 群相关记录16条 . 查询时间(0.405 秒)
2016年3月5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机理及胁迫效应”项目启动实施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召开。出席项目启动实施学术研讨会的领导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傅伯杰、常务副主任柴育成、副主任宋长青、综合处处长刘羽、地理学科处处长冷疏影;出席会议的项目实施学术领导小组专家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研究员、中国...
2014年7月2日,中国科学院STS计划“南方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区划与治理技术”项目群启动会议在广西环江召开。中科院副院长施尔畏出席会议并讲话,科发局局长严庆、地理资源所所长葛全胜、亚热带农业生态所书记王克林、南京土壤所副所长张甘霖等出席会议,项目群负责人和各项目负责人及研究骨干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严庆主持。 施尔畏听取了项目群及项目实施方案汇报,对各项目实施方案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与会...
为克服现有耕地集约利用评价中存在权重设置主观性强、高维数据不易处理等不足,在构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长株潭城市群地区1996-2009 年各年度和2009年各县(县级市、市辖区)为数据样本,采用基于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对长株潭城市群地区耕地集约利用时序变化和空间分异进行定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复种指数、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单位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单位耕地面积种植业产值已...
北山羊(Capra sibirica)是仅分布在中亚地区的珍稀濒危物种,同时它也是典型的同性聚群和具有雌雄二态性的有蹄类动物。同性聚群是指雌性和雄性北山羊在一年中绝大多数时间是由同一性别的个体组成同性群生活在一起,不同性别的个体只在交配季节才形成混合群。雌雄二态性是指动物的雌性和雄性间在个体大小或其它形态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异,例如雌雄性北山羊之间个体大小就存在差异,雄性北山羊的体重是雌性的两倍,这是...
城市群研究进展与展望     城市发展  经济发展       < 2012/8/15
城市群是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的多个城市的集合体。城市群的形成是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客观反映,并已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化的主体形态。进入21世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沿海城市群成为国家外向性经济、出口贸易和"世界工厂"的主要地区,以城市群为主体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成为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选择。本文重点就城市群概念、城市群国外研究、中国城市群的早期研究、中国城市群作为国家战略的研究进行了综...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国家两型示范基地,对其区域差异的研究对于长株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区域自1990年以来的人口、GDP、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及消费重心的动态演化过程,得出该地区人口、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县际差异的动态变化及其关系,并且就其各要素动态演化的机制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区域人口重心缓慢向西北方向移动;GDP、二产与人口重心的偏移方向一致,而第三产业和消费额重心向东北方向偏移;区域差...
为了加强中国科学院东北水项目群“松嫩-三江平原水资源变化与合理调配研究”过程管理,每个项目课题组之间交流合作研究和创新性成果产出,提升整体研究水平,按照中科院东北水项目群专家组的总体部署,2010年8月16日项目2“松嫩平原水资源调配的生态环境效应与安全调控”研讨会在我所召开。会议邀请了水利部松辽委规划研究中心主任于洪民教授级高工、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院长卢文喜教授和吉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城市群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的全新地域单元,城市群发育对于推进城市化进程、增强综合国力具有显著作用,研究城市群发育驱动力具有重要价值。伴随着不断加强的全球化、信息化进程,中国城市群逐渐发育起来,在此过程中出现五个新型驱动力。通过对中国23个城市群的综合比较分析发现:经济全球化驱动中国城市群与国际接轨,对外开放程度越高、承接产业转移和技术转移越多的城市群发育程度越高;新型工业化驱动中国城市群成...
城市竞争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城市的兴衰。全球流动的资本、创新知识与技能、高级人才、旅游者等都是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城市发展的宝贵要素,这些要素的有限性使城市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以省域城市群为背景区域,研究城市竞争力的评价与时空演变,对于完善我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体系、整合城市群各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建立了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1988年、1992年、1998年和2006...
淮河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水旱灾害频繁、水污染问题最为突出的流域。为了治理水患,已兴建1.1万余座闸坝。闸坝在防洪、灌溉供水等方面发挥巨大效益。但修建后引起径流变化,加之水污染过程迭加,导致对河流水环境影响,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目前亟待解决的科技难题:闸坝群运行下流域水文-水质-河流生态变化的联系与纽带是什么?目前缺乏基于流域水循环基础的影响分析关键技术;如何识别闸坝对河流水环境的影响与贡献?现...
中国科学院生态与环境科技创新基地“全球变化及其影响、减缓与适应”领域“过去2000年中国环境变化时空格局”研究项目群由5个项目组成,分别是“过去2000年东亚季风气候演变及其与人类相互作用研究”、“季风-干旱过渡区近2000年气候变化过程与机制”、“中国海洋型冰川区全球变化响应的过程与机制研究”、“南海珊瑚礁记录之4000年来年际~年代际温度过程与生态响应”及“长江中下游典型湖泊历史过程与人类活动...
摘要:本文借助区域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对河南省省辖市之间以及它们与全国各省会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计算,并利用河南省公路、铁路和航空客运方面的具体统计资料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与公路、铁路客运之间确实有着极强的线性相关性,由此建立了通过城市经济联系强度所占比例的大小来确定城市经济联系方向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由经济联系强度占区域全部经济联系...
中国东北是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组群发育较多的老工业区。作者以东北地区中部的一组近域城市——长春和吉林两市为例,以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为背景,分析了其近年呈现强劲势头的整合发展现象,并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高度,规律性地总结了城市组群整合发展关系的演化过程和一般模式。论文指出:中国的城市整合发展历程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整体考虑城市组群地域的长远战略,合理组...
“21世纪是大城市、大城市群的世纪。大城市是今天中国‘世界工厂’化的支点,是支撑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引擎。中国需要充分认识到城市化和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营建一个先进的市民社会,以制度的优势来确保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托起21世纪中国之大鼎”。这些观点是来自于2004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由长期旅居日本的周牧之博士撰写的《鼎——托起中国的大城市群》的力作。 全文查阅...
据在花山石窟地区古代桥梁、桥垛、牌坊、墓碑、古民居、古房基和石窟洞壁洞口量测出的96个黄绿地图衣最大内切圆直径,测定出花山石窟主要开采年代为距今515~370年即明代中晚期 (公元1477~1632年间),石窟岩性与周边地区古建筑岩性的比较以及史料记载和石窟中遗留的古代瓷器残片年代均能证明这一点。鉴于石窟地衣量测工作主要在石窟洞口进行,由此推测石窟深处开采时代可能延续至清代...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