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气候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气候学 Nature相关记录23条 . 查询时间(1.015 秒)
2023年8月15日,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贾凡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联合中国、澳大利亚和美国多位学者组成的科研团队在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发现全球变暖将导致多年拉尼娜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研究成果以“Increased occurrences of consecutive La Nina events under global warming”(《全球变暖下更加频发...
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使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过程中不断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不断升高。同时剧增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对全球碳排放和碳循环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那么未来二氧化碳浓度如何变化,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又如何响应?回答这一问题,不仅是科学界普遍关注的前沿科学问题,也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简称“双碳”)目标需要面临的重大需求。
重建地球过去的气候,特别是针对仪器观测之前的地球气候,是了解自然气候变率的关键。地质记录是承载地球过去气候变化的重要证据,但其呈现的结果往往在空间上很难连续,气候模式的不断发展为古气候模拟提供了重要手段,其模拟结果可直接给出时空连续的气候分布。然而由于地质记录与气候模式各自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导致二者之间的对比一直乏善可陈,甚至结论相左。古气候模拟先驱John E. Kutzbach曾指出气候...
地球轨道的变化无需通过改变地球内部气候背景就可直接触发气候突变。一个由中国,英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的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研团队,利用复杂气候模型,系统论证了地球轨道变化对气候突变的双重调制机制,为理解更新世气候突变事件的触发机理提供了全新的动力模型。该题为“Direct astronomical influence on abrupt climate variability”的数值模拟工作,于北京时间...
气候突变幅度大、速度快、影响广,未来趋势难以预估,因而备受国际学术界关注。来自陆地、海洋和冰芯的大量记录表明,最近80万年地球气候经历了千年尺度快速变化,其振幅与冰期旋回有关。在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之前,全球冰期旋回变幅较小且周期较短,而气候快速变化与冰期旋回的关系尚不清楚。由于缺乏更新世长尺度高分辨率的大陆和海洋记录,制约了对千年气候变化演化特征和动力学的深入理解。
温室效应及其导致的气候变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科学家认为,全球平均气温上升2℃将是灾难性气候变化的开端,意味着全球将面临农作物减产、水资源短缺、海平面上升、物种灭绝、疾病增多等众多危害(IPCC, 2014)。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社会于2015年达成《巴黎协定》,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将全球升温控制在较工业化前2℃(力争1.5℃)以内,但就目前所采取的措施而言很难实现该目标(ETC, 201...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刘健教授课题组在明朝末年崇祯大旱的气候演化模拟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成果以"One Drought and One Volcanic Eruption influenced the history of China: The Ming Dynasty Mega-drought"为题在2020年8月出版的《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上发表;8...
气候预测需要对温室气体的自然和人为排放量进行全面而可靠的评估。内陆水体是大气甲烷(CH4)的主要来源,但是这种强效温室气体在全球江河排放估算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对高海拔冰冻圈地区的直接测量,并鲜少考虑CH4冒泡通量的贡献。环境学院夏星辉教授课题组跨流域、跨季节探究了青藏高原江河CH4排放机制,首次量化了青藏高原江河CH4排放量并探讨其全球重要性。该研究以“Significan...
2020年3月23日,地学领域顶级期刊《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在线发表了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氮循环与全球变化”创新研究群体、氮循环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题为Warming stimulates sediment denitrification at the expense of anammox,揭示了气温升高将以抑制厌氧氨氧化为代价刺激沉积物...
我系助理教授杨军研究组的最新研究表明:在海冰流动的驱动下,潮汐锁相行星的开放海洋面积不断减小、冰雪覆盖区域面积不断增大,最终导致行星进入全球冰雪世界,见图1。该工作以“Transition from Eyeball to Snowball Driven by Sea-ice Drift on Tidally Locked Terrestrial Planets”为题发表在最近一期的《自然-天文学》...
2019年8月6日,我校地理科学学院/灾害风险管理研究院王艳君副教授作为第一作者,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Tens of thousands additional deaths annually in cities of China between 1.5 °C and 2.0 °C warming》的科学论文。地理科学学院姜...
近日,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张永光教授带领的生态遥感研究团队在城市气候变化和植被光合物候监测方面取得进展,相关工作以“Urban−rural gradients reveal joint control of elevated CO2 and temperature on extended photosynthetic seasons”为题发表在Nature Ecology &...
非洲大陆是全球对于未来气候变化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2018年4月23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国际学院津巴布韦留学生Shingirai Nangombe与其导师、国科大岗位教授周天军的研究团队合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 Climate Change在线发表文章,揭示了《巴黎协定》温升目标下非洲极端气候的变化,指出将全球温升目标控制在1.5℃而不是2℃能够显著降低非洲地区的热浪发生风险。
近日,《Nature Geoscience》在线发表了题为《Global lake evaporation accelerated by changes in surface energy allocation in a warmer climate》的科研成果,并以“Lake evaporation in a changing climate”为题在期刊网站首页宣传。该论文是耶鲁大学—南京信息工...
2018年3月14日,我校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John C. Moore教授与来自芬兰、美国的科学家在知名期刊Nature上发表评论,指出有针对性的应用地球工程方案来保护冰盖是一个需要严肃认真研究的课题,在南极值得投资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到2100年,全球大多数大型沿海城市将面临比目前高出一米多的海平面。例如,中国广州沿海地区的海平面升高0.5米将造成100多万人无处可居,升高2米将影响超...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