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 自然观 科学哲学 技术哲学 专门自然科学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知识库 科学技术哲学 哲学相关记录266条 . 查询时间(0.263 秒)
本文试图从哲学角度对弘扬科学精神作整体性的考察,首先分析了倡导科学精神在我国的历史线索,然后提出科学精神是一个多元的概念,应对其作广泛的系统性的理解,并分析了科学精神的系统结构,以及在我国宣传和倡导科学精神的侧重点。近年来,江泽民同志多次发表有关科学精神的论断,如“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特别是在“七一”讲话中,又反复提到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如提出:“全党同志要坚持马...
对虚拟生存的哲学思考     虚拟空间  虚拟生存  困境       < 2019/11/29
虚拟空间所具有的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特点,使得人在其间的生存也具有不同于现实生存的新的特点,这给人的生存本身带来了诸多困惑和难题。如何克服这些难题,使建立在技术平台上的虚拟生存更人性化,是我们必须思考的时代课题。
关于网络的哲学研究概况     网络  哲学研究  概况       < 2019/11/29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等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目前网络研究已经成为一大热点。哲学界对于网络提出新问题,也作出了一定的回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学习弘扬黄大年精神,就是要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黄大年精神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在美国后现代小说家唐·德里罗《大都会》的文本里,作者表现出对技术哲学的独特关注,该领域广为人知的观点在小说中得到展示及深化。通过对技术带来的现代生活进行观察和反思,作家从哲学家的视角描绘了技术成就生活甚至命运的未来生活,指出是技术背后的资本力量促使物化异化呈现新态势,并分析了技术成为未来社会发展障碍的深层原因。技术哲学主要思想在《大都会》里的回响验证了作为小说家的德里罗所具备的高超的哲学反思能力。
现代科学的普遍性是一种生成的结果。它是实验室的标准化、思维方式的标准化与体制安排的标准化、西方科学与非西方知识,聚集在全球化这一历史机遇中生成的。因此,普遍性不是"方法论过滤"造成的既成事实,也不是西方霸权的阴谋,而是人类与物质世界在特定的全球化情境中相聚所造就的历史与现状。
技术哲学:1996—2010     技术哲学  科学哲学  研究       < 2014/3/17
Techné杂志的编委,联系并邀请我为新的一期杂志续写一篇“前沿”评论,我十分高兴,同时也百感交集。起初,在Techné的创刊号上。我发表了《技术哲学:1975—1995》一文,那以后,我还写过另外四篇流派评述性的类似文章,这几乎成了我的一项业余爱好。第一篇述评(创刊号上的那篇),缘起于米切姆(Carl Mitcham)的《通过技术思考》(1994)一书的出版,该书至今仍是最为综合的技术哲学史著作...
应当创立一个新的科学哲学分支——比较科学哲学(comparative philosophy of science)。
研究客观世界时,随科技手段进步,意识与物质界限愈加模糊,从理论上讲通过精巧的技术系统意识是可直接操控物质的。但在漫长的历史中,须清晰界定主观与客观,这是思维的逻辑起点,形象地讲,人类是以“人”的思维系统来摹写宇宙的运行模式,人的感官是工具,人的思维是途径,检验的方式只能是实践,即主体与客体的真实的、具体的相互作用。基于此,追述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自然观(或天道观)是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在这一研究中,几乎没有人会提到王阳明。王阳明提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并把《大学》“格物”诠释为“格心”,因而其哲学被称为“心本论”,似乎他只讲“心”的存在,而否认自然界事物的存在,排斥自然知识。其实,王阳明只是从道德的方面讲心与外物的关系,以为道德修养的关键在于“心”,因而要求“格心”。王阳明讲亭前格竹,不得其理反而劳思致疾,并不是他看不到竹子...
林定夷著《科学哲学——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方法论导论》(中山大学2007年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已于2009年10 月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现把该书的“序言”、“目录”、“导言”转录如下。供网友们参考。
科技哲学30年     科技哲学  30年       < 2009/10/15
中国的科技哲学可上溯至20世纪初从西方引入的有关逻辑、科学方法和科学文化的讨论,学科建制化的科技哲学则由自然辩证法研究发展而来,经过至少50余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科技史、科技文化、科技伦理、科技传播、生态哲学、信息哲学、工程哲学、产业哲学等子学科群,从而在内涵上拓展为关于科技的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为...
哲学的两难     哲学  思理清明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 2014/3/17
平日作文,但求思理清明,辞达而已。偶咏风物,感兴而发,亦未尝注虫鱼吟风月,而有一以贯之的思想。自哲学而言,大抵自有其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原则,而于文化批评及诠解中时时发挥之。近年刊行文章,颇有友人关注,亦且提出一二费解之处,望予阐明。择其大者为:何以未尝留意于\'前沿社会科学\'?知性方面的经验论,与生命价值的本体论精神,如何统一?
还原,一般说就是认为一个现象的领域可以归结到另一个更低层或更深层的现象领域来加以理解,如此类推,就会导出一个这样的论题:一切科学真理最终可以通过揭示支配那些最基本层次的实体与行为的基本规律来加以说明。这是几千年来科学家和哲学家的一种理想、一种追求甚至一种信仰:古有泰勒士的“万物起源于水和复归于水”、赫拉克利特的“火”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今有沃森和克里克的DNA和爱因斯坦和温伯格的“统一场”。不...
长期以来,我国的科技哲学研究队伍基本上由三部分人组成:科技哲学工作者、科学技术工作者和科学技术领导干部。这种“三结合”,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建立以来一直倡导的,也确曾为我国科技哲学研究与科技实践的密切联系奠定了制度基础。像周培源、钱三强、华罗庚、关肇直、吴文俊等一大批著名的老一辈科学家,都曾积极参与我国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研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这批老科学家相继退去,“结合”的风光似已不再...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