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生物医学工程 >>> 生物医学电子学 >>>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生物医学电子学相关记录192条 . 查询时间(0.315 秒)
近期,技术生物所吴正岩研究员课题组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邹多宏教授团队合作,利用磁性氧化铁与硅酸锰纳米复合物制备出一种对肿瘤微环境响应的纳米磁共振造影剂和药物递送系统,相关工作已被生物材料领域权威期刊Biomaterials接收发表( DOI: 10.1016/j.biomaterials.2018.12.004)。
应我校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张蓓老师邀请,来自诺丁汉大学的MichaelSomekh院士来访我校,分别于2018年5月5日、11月26日及11月27日做了三场学术报告,题为“Phase reconstruction in the back focal plane: a versatilemeasurement approach”、“Phase retrieval for Fourier plan...
近日,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研究员李舟与王中林研究团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樊瑜波研究团队,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胸心外科教授张浩团队三方合作,在自驱动心功能监测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心血管疾病的致死率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攀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就心力衰竭(简称心衰...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林立伟课题组,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董瑛课题组和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的钟俊文课题组合作开发了一种“三明治”结构的柔性压电驻极体传感系统,可以精确采集人体桡动脉处不同压力下(浮、中、沉)与不同位置处(寸、关、尺)的脉搏波形,用于健康状况监测与疾病诊断。相关文章于10月4日以《利用可穿戴压电驻极体传感系统实现基于脉诊的健康状况评估》(Human Pulse Diagnosis ...
2018年10月19日,清华大学电子系吴及副教授课题组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 上发表了“掌握临床医疗知识达到执业医师水平的深度学习模型” (Master clinical medical knowledge at certificated-doctor level with deep learning model) 的研究成果,所构建的人工智能系统在全球首次...
2018年9月21日下午,澳门大学项玉涛、苏州广济医院张迎阳教授受聘安徽医科大学特聘教授仪式在附属巢湖医院教学综合楼三楼第一会议室举行。副校长朱启星出席授聘仪式,并为项玉涛和张迎阳颁发聘书。项玉涛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精神医学院,现任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教授,2007年以来发表SCI论文300余篇,获得包括WPA颁发的“全球发展中国家杰出青年精神科医师奖”在内的 10余项国际科研成果奖。张迎阳教授...
由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清华大学等单位,在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下,研制出生物3D打印装备。该团队研发出软组织缺损扫描与原位打印系统(图1),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空白,在动物活体原位打印研究中显示出良好修复效果,在组织缺损、急救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开发出集单细胞打印、生物反应器等多模块一体化的细胞生物3D打印装备(图2)。通过“边打印边培养”创新方式,有效提高打印细胞活性,保证细胞自...
2018年7月24日微纳电子系任天令教授团队在纳米领域著名期刊《美国化学学会纳米》(ACS Nano)上发表了题为《多层石墨烯表皮电子皮肤》(“Multilayer Graphene Epidermal Electronic Skin”)的研究论文。该器件实现了可定制的石墨烯电子纹身,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可以直接贴覆在皮肤上用于探测呼吸、心率、发声等多重功能,未来在运动监测、睡眠监测、生物医疗等方面...
2018年6月28日下午,“赢在创新”暨南大学创新大赛第十一季总决赛在校本部曾宪梓科学馆国际会议厅举行。十支决赛队伍同台角逐,最终,理工学院金彦齐团队的项目《锌空气电池的新型催化剂》和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陈学勤团队的《干细胞-皮肤再生修复补片开发应用》荣获特等奖,同时斩获最受观众欢迎奖和最佳项目奖。理工学院吴凯云团队《基于超声催陈技术的蓝莓酒产品开发》、管理学院赵红霞团队《粤港货多多》以及电气信息学院...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吴长锋课题组在生物医学传感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吴长锋课题组利用植入型光学传感器和智能手机实现了对体内血糖水平的无线实时监测,该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会期刊ACS Nano(影响因子,13.942)。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孙凯为文章第一作者,南方科技大学为唯一通讯单位。
据悉,赵远锦教授此次发表的论文主要介绍团队在“器官芯片”研究中取得的重要进展。课题组成员受细胞内酶串联催化反应机制的启发,构建了仿生串联酶催化系统,开发了具有解酒等功能的“肝脏芯片”。在生物体中,绝大多数物质转换都是通过许多种酶串联催化来实现的。为了保证串联催化的高效性,这些协同运作的酶通常会集中在某些细胞或细胞器中。对该生理结构进行模拟,可以实现仿生“器官芯片”的构建和病变器官的治疗与替代,具有...
将电子传感器与人体内器官完美融合,实现体内生物分子的高通量测量,这似乎是未来文明才能达到的科技水平,如今柔性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一技术变为现实。近日,天津大学精仪学院生物医学与科学仪器系教授黄显在多通道柔性生物电子器件方面取得突破,实现与生物高效融合的多通道柔性生物电子器件,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材料领域国际权威学术刊物《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影响因子19.791)...
变色龙可以让皮肤颜色随环境颜色的变化而变化,以达到伪装保护自己的目的。然而大部分动物的皮肤并不具备改变颜色的功能。 近日,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张嘉漪课题组和先进材料实验室彭慧胜课题组合作,构建在线脑电解码和信息提取系统,利用小鼠视觉系统的脑电信号实时控制电子发光织物的颜色变化,达到颜色拟态的效果。相关研究成果以《用于电子及脑机接口交流的织物显示》(Textile Display for Elect...
2018年4月17日,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有幸邀请到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的程和平院士作客医学院杏林论坛,给大家带来了一场题为“微型双光子显微成像开启脑科学研究新范式”的学术报告,生动地向大家介绍了他亲自牵头组建的多学科交融的顶级团队;历时3年、耗资7000多万打造的微型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并展望了这套系统在神经科学领域潜在的巨大的应用前景。报告会由段树民院士主持。程院士一直致力于成像系统的创新,...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郑海荣团队在超声神经调控领域获得新进展,脑神经调控和视网膜神经调控等工作成果在IEEE Transactions系列刊物上发表。团队针对超声神经调控技术在清醒啮齿类实验动物上的应用需求,研制了体积小、重量轻的头戴式超声刺激装置。该装置不仅能满足清醒小动物对头戴装置体积、重量的苛刻要求,而且能附加安装电生理采集电极、给药导管和光纤等附件,实现超声神经调控与电生...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