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 >>> 楚汉文化研究 >>> 汉画研究 >>>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知识库 汉画研究相关记录643条 . 查询时间(1.143 秒)
鼎由实用炊煮器逐渐演变为礼器,成为国之重器,是国家权力的象征。九鼎伴随着王权更迭,其发展演化的另一路径是逐渐神秘化、神圣化,不光是九鼎具有灵性,广泛意义上各式鼎也具有了巫术性质。秦汉时期巫风大胜,巫觋方士纷纷登上了历史舞台。鼎作为政治意义和神圣意义被汉代人充分演绎,逐渐被视为一种神圣灵物。无论是象征王权的九鼎还是黄帝之鼎,在汉代已合流为一种观念或特殊器物存在,由宫廷到民间已被作为神圣之物,重要意义...
从汉代开始,就不断出现带有戏曲化的表演节目,当时的“蚩尤戏”“东海黄公”“总会仙倡”等角抵戏,它们包函了歌唱、舞蹈、武术、杂技、音乐等艺术形式,已经具备了中国戏曲的唱、做、念、打等基本要素,为中国戏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我们认为,在汉代,中国早期戏曲形态似乎已经发生。在徐州的两汉文化遗存中,有不少表现表演艺术的文物,如汉墓中出土的一些乐舞俑、汉画像石等,尤其是汉画像石,其中的歌舞、竞技、傩舞等图像,...
徐州地区汉画像石墓数量较多,但是经过科学发掘并发表发掘简报的可统计墓数量有限,本文统计49座汉画像石墓,出自34篇发掘报告和相关文章,其中茅村(凤凰山西麓)画像石墓由于发掘年代较早,简报内容有限,无法进行详细分析。根据墓葬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列,西汉早期至王莽时期共10座,其中沛县栖山M2已毁,这一时期墓葬以椁墓为主。东汉早期墓葬仅3座,为曹山和东沿村和高庄汉画像石墓;东汉中晚期有36座,其中10座墓...
本文以徐州地区发现的汉代石祠画像石为研究对象,在图像的基础上加以文献佐证,对祠堂汉画像石中的升仙图像及寓意进行诠释与研究,意在揭示汉人对生与死的理解,阐释从祠堂镜像到升仙嬗变的意义。
武氏祠为东汉祠堂群,位于山东嘉祥县南三十里纸坊镇武翟山(又名武宅山)村北,始建于东汉桓、灵时期,全石结构。其中石刻画像内容丰富,雕制精巧,全景而生动地再现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武氏祠现存石阙、石狮各一对,石碑两块,祠堂石刻构件四组40余石。武氏祠最早见于北宋欧阳修《集古录》和赵明诚《金石录》,南宋洪适又将其部分榜题字与图像,集于《隶释》、《隶续》,并始以“武梁祠画像...
汉池阳令张君碑,东汉,右石存高102厘米,左下石存高42厘米,合宽82厘米。碑右刻石存文9行157字,左下刻石存文5行41字,隶书体,存字宛如新刻,书文刻字极有劲力,是汉碑代表作之一。此碑之大块发现于清道光间,先归端方,后归周季木收藏。小块原藏于山东柯昌泗处,后同归周季木收藏。最早考证此碑者为吴士鉴,认为碑文中的西乡侯是三国时期魏西乡侯张既,故定名“魏西乡侯兄残碑”,后周季木、杨树达、余嘉锡否定此...
朝侯小子碑,东汉,存高86.5厘米,宽81.6厘米,厚17.3厘米。碑刻存文14行198字,隶书体。碑文书体端庄清晰,刊刻精良,书法类曹全碑,严谨秀丽,有力而富变化,又存字较多,少有漫泐,为存世汉碑中的精品。碑文内容记载逝者生前身份、品行与从宦政绩。此碑于清末于陕西西安出土,曾归周季木收藏。
纵:27.9厘米,横(半开):15.6厘米。此为明早期拓本,八开跋七开半,“嗣”字完好,下多“陶”字和“园”字右半,“纪”字尚存。碑立于汉延熹五年(162年)。碑为纪念中华人文初祖仓颉所立。此碑字比他碑为小,汉隶之小者,自《武梁祠画像》外即推此。书法茂密秀丽,居《华山碑》、《曹全碑》之间。碑现藏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甲天下”瓦当,西汉,直径19.8厘米。西汉瓦当,陶质。瓦当是建筑用材料,覆盖于宫殿、庙堂或其它房屋建筑顶部边缘,下垂一面朝外,故称“当”,有朝向之意。瓦当面通常为圆形,上有图案、文字,或二者并存,是研究图案、文字和建筑构件的重要实物。此件瓦当面上部为一马一鹿图案,左右并列,下部“甲天下”3字凸起,篆书体。“甲”作序数时为第一的代称,《文选·张衡〈西京赋〉》:“北阙甲第,当道直启”,李善注引薛综曰...
“永受嘉福”瓦当,西汉,直径15.7厘米。西汉瓦当,陶质。瓦当面“永受嘉福”4字凸起,缪篆书体。缪篆书体在汉代铜器和印章文字中时有所见。《汉书·礼乐志〈安世房中歌十七章〉》:“其诗曰:承帝明德,师象山则。云施称民,永受厥福。承容之常,承帝之明。下民安乐,受福无疆。”“永受嘉福”为祈福之语。
“维天降灵”瓦当,西汉,直径17.9厘米。西汉瓦当,陶质。瓦当面“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12字凸起,篆书体。《汉书·宣帝纪》“(元康四年)三月,诏曰:‘乃者,神爵五采以万数集长乐、未央、北宫、高寝、甘泉泰畤殿中及上林苑。朕之不逮,寡于德厚,屡获嘉祥,非朕之任’。”又“承天顺地,调序四时,获蒙嘉瑞,赐兹祉福,夙夜兢兢,靡有骄色,内省匪解,永惟罔极”。此实为统治者以自然现象附会神灵祥瑞之兆,又...
食斋祠园画像石,东汉,高68.5厘米,宽40厘米。石面主体为一人物刻像。人物为正面形象,平冠长裾,双臂交叉上抱于胸前,左手持斧,右手持钩,应为逝者画像。石面左侧刻铭文“食斋祠园”,1行4字,隶书体。祠园为祭祀逝者的处所。《居贞草堂汉晋石影》著录。
汉画艺术,格高韵古,深沉雄大,中国一绝。这里的汉画是指雕刻在汉代建筑,如祠堂、石阙、墓室及棺椁上的图像。本书聚焦汉画艺术,从不同视角出发,对其分别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专题研究。可以说是一本涵盖广泛,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汉画艺术研究专集。
三羊开泰画像石,东汉。纵47、横212、厚20厘米。高浮雕。“三羊开泰”,指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是吉利的象征,古代羊祥音同意同,故古人以羊为祥,山东汉画像石犹以众多羊造型图案而为特点,表明以羊为祥之风俗可能源于山东。
双鹿画像石,东汉。纵47、横212、厚20厘米。1951年福山县东留公村出土。高浮雕。画面两只梅花鹿,呈对卧状,安祥自然,加之高浮雕效果,双鹿更显灵气。鹿与俸禄同音,因此被古代人们视为祥瑞之兽。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