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病毒学 >>> 病毒生物化学 分子病毒学 病毒生态学 病毒分类学 病毒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国际动态 病毒学相关记录353条 . 查询时间(1.895 秒)
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养生堂有限公司旗下的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尿液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已获得国家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并上市销售,成为全球首个上市的可由非专业人员自我操作并判读的通过尿液检测HIV感染的诊断试剂,填补了相关产品及技术空白。艾滋病是全球重大传染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又称艾滋病病毒)感染引起,如病毒携带者...
新研究观测到病毒“组装”过程     病毒  组装过程       < 2019/10/11
一个美国科研团队日前发表报告说,他们首次实时观测到了单个病毒的“组装”过程,这有助于深入了解病毒形成的机制,从而开发出消灭病毒、治疗相关疾病的新方法。生物学界目前已知病毒的具体结构,但尚不清楚这一结构是如何形成的,此前相关研究都是利用模型来推测形成过程。直接观测的难点在于组成病毒的“零件”极小,它们之间的互动又很弱。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研究人员在24日的《mBio》期刊网络版上发表研究报告称,他们找到了消灭患者体内隐匿的艾滋病病毒(HIV)的潜在治疗靶点,对免疫细胞中的一个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进行修饰,就可防止休眠的HIV“复活”。
甲型流感病毒的复制依赖于病毒对宿主细胞表面的粘附性,病毒的繁殖则需要子代病毒粒可以从受感染的宿主细胞中脱离并扩散到相邻的易感宿主细胞。病毒的粘附功能取决于病毒包膜上含量更为丰富的糖蛋白,血凝素(HA或H)。而病毒另一表面糖蛋白,神经胺酸酶(NA或N),其功能则是剪切宿主细胞的表面和HA粘附的分子,促使病毒从受感染的宿主细胞脱离。HA和NA同时也作为流感病毒的表面抗原,并且由于不同环境刺激,例如来自...
目前的细胞对RNA病毒的固有免疫模型主要是由病毒引发的诱导抗病毒反应,这种反应是由RIG-I类受体或toll类受体发起的,这些受体通过干扰素调控因子(IRFs)感知病原体相关的分子模式,并向下游发出信号;诱导合成I型和III型干扰的转录因子IRF1。今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Microbi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美国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得益于IRF1蛋白的帮助,肝细胞或许会对多种...
接种疫苗的益处,可能会远超预期。根据自然科研旗下《科学报告》13 日发表的一项公共卫生研究,美国团队报告称,常规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或和儿童 Ⅰ 型糖尿病风险降低相关。
日本横滨市立大学等机构日前宣布,他们的联合研究小组发现了导致艾滋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从宿主细胞的防御系统中逃脱的分子机理。研究成果发表在最近的《自然•通讯》网络版。HIV侵入人体后,免疫细胞被逐渐破坏,人体易受到病原体感染并引发各种疾病。目前尚无从体内完全排除HIV的治疗方法,感染者需不断服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随着病毒遗传基因变异,有报告称出现了很多既有药物无法治疗的耐药性...
日本横滨市立大学等机构日前宣布,他们的联合研究小组发现了导致艾滋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从宿主细胞的防御系统中逃脱的分子机理。研究成果发表在最近的《自然·通讯》网络版。HIV侵入人体后,免疫细胞被逐渐破坏,人体易受到病原体感染并引发各种疾病。目前尚无从体内完全排除HIV的治疗方法,感染者需不断服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随着病毒遗传基因变异,有报告称出现了很多既有药物无法治疗的耐药性病毒。因此在...
近日,来自英国巴斯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的Paulo Rocha博士团队研发出一种低成本的综合传感设备,用于登革热病毒的早期检测。该设备通过使用一个含有电传感器的平台来研究受到登革热病毒感染的人体细胞的行为,并且该平台面积仅有3cm2。研究发现当人体感染登革热病毒时,机体会产生较多蛋白质,特别是感染细胞分泌的“非结构蛋白1”(NS1)。研究小组目前正在体外观察被不同浓度NS1感染的人体细胞的电行为。...
近日,美国科学家在Cell ( IF=31.398 )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Protein Interaction Mapping Identifies RBBP6 as a Negative Regulator of Ebola Virus Replication ” 的研究论文。该论文通过蛋白质相互作用映射将RBBP6识别为埃博拉病毒复制的负调节因子。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
美国科学家日前发现了两名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其免疫细胞的行为与其他病毒感染者不同,在感染数年后仍能控制病毒载量。此外,这两名患者被感染细胞中携带着大量病毒,但血液测试却显示没有病毒载量。 研究人员认为,虽然仅基于少量患者,但该结果表明长期病毒缓解对于更多人来说是可能的。
据《日刊工业新闻》报道,冲绳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的杉田征彦研究员等破解了埃博拉病毒基因组中核糖核酸(RNA)与核蛋白相互结合所形成的复合体的详细结构。该成果2018年10月18日发表于英国科学杂志《Nature》网络版。这为下一步开发针对埃博拉出血热的相关治疗药物带来了希望。研究人员将埃博拉病毒的核蛋白在人类培养细胞中进行表达,并且以人工方法合成了RNA与核蛋白的复合体,然后采用分辨率为3.6埃(1...
日本一项最新研究弄清了埃博拉病毒的基本构造,有望用于研发埃博拉出血热的治疗药物。
现有的“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无法治愈艾滋病,原因是艾滋病病毒(HIV)会“潜伏”在细胞的“病毒库”中。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两种药物联用有望延缓“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停止后的病毒反弹。
2018年8月19日,Lancet杂志的一篇文章中,对目前埃博拉病毒疫苗领域的研究以及临床试验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未来研究亟需解决的重要知识空白。根据Clinicaltrials.gov的信息,目前有36项埃博拉病毒疫苗的临床试验已经结束,另外还有14项正在进行当中。其中Rvsv-ZEBOV病毒的试验性疫苗已经在刚果开始实践。通过对另外4种埃博拉病毒试验性疫苗(Ad26.ZEBOV,MVA-BN-...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