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海洋科学 >>> 海洋生物学 >>>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海洋生物学相关记录649条 . 查询时间(2.486 秒)
2022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晓雪团队首次利用造礁石珊瑚的无创侵染模型,解析了珊瑚病原菌——溶珊瑚弧菌(Vibrio coralliilyticus) 突破珊瑚共生菌群屏障,引发石珊瑚组织脱落病的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The coral pathogen Vibrio coralliilyticus kills non-pathogenic holobiont competi...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张海滨团队及其合作者在南海及西北太平洋海域发现多个深海蛇尾新物种及新记录种,相关三篇研究论文分别发表在ZooKeys、European Journal of Taxonomy上。
2022年6月27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晓雪团队通过研究珊瑚体内具有生态竞争的假交替单胞菌和弧菌之间的互作,揭示了一种移动基因组增加弧菌基因组可塑性,驱动弧菌遗传和表型多样化的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Mobile Genetic Elements Used by Competing Coral Microbial Populations Increase...
珊瑚礁是造礁石珊瑚群体死亡后,其残骸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的岩土体,具有明显的二元沉积结构,上部为松散的珊瑚礁砂,下部为礁灰岩。作为珊瑚礁主体的礁灰岩,具有明显区别于常规陆源岩体的成岩作用类型。该成岩作用以生物化学胶结、重力压密及后期的冷变质作用为主,而陆源岩石是以高温、高压成岩作用为主,因此珊瑚礁岩体以多孔、低强度、脆性为特征,具有明显的地貌差异性和沉积分带性。
2022年5月20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夏晓敏团队解析了原核生物群落在赤潮重建和生长中的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期刊《水研究》(Water Research)。马骁助理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夏晓敏为通讯作者。 河口区域爆发的赤潮会通过径流迅速传播扩散到下游水体,而原核生物群落在赤潮重建和生长中的作用仍未可知。该研究采用了一种新颖的原位培养...
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是一类属于真眼点藻纲(Eustigmatophyceae)、球形或近似球形的单细胞真核生物。与其他真核微藻显著不同的是, 该属的种类除叶绿素a外, 并不含有其他类型的叶绿素。目前,该属有7 个已定种(N. gaditana、N. salina、N. oculata、N. oceanica、N. australis、N. granulata和N. limne...
2022年8月23日4月20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牵头,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承担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十四五”重大项目“海洋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项目启动会在青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副主任庄志猛、科研部副部长石洪华出席会议并致辞,项目咨询专家和项目组骨干成员等...
2022年3月25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徐向荣团队在新型溴代阻燃剂(NBFRs)的食物网传递动力学和生态风险方面取得了最新研究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环境领域权威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环境科学与技术》)和Water Research(《水研究》)上。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谭烨辉团队在研究气候变化对浮游植物群落影响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Phytoplankton Community Patterns in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Implications of intensified Kuroshio intrusion during the 2015/...
来自鲁鲁图(法属波利尼西亚,澳大利亚群岛)的蜗牛壳。这些蜗牛在它们最近被收集和科学描述之前就已经灭绝。 图片来源:O. GARGOMINY、A. SARTORI
2021年12月31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喻子牛团队主导,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和广东海洋大学相关团队,就砗磲幼贝对海洋酸化反应及其机制开展研究的成果“Assessment of the juvenile vulnerability of symbiont-bearing giant clams to ocean acidification”在国际...
2021年12月21日,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牵头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南海重要岛礁及邻近海域生物资源评价与生态修复”项目顺利完成本年度综合航次任务。 该项目组织实施完成了最后一批的砗磲、珊瑚、海藻和海草等固礁护礁生物在西沙群岛的移植放流,对该区域的生态种群的恢复和生物资源进行了采集和评估;同时安置了水下监控设备,可以对项目示范区域进行了有效的图像和水文监测;此外,航次执行期间,科考队员在赵...
2021年11月17日,由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科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LMB)研究员林强团队和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王大志团队等合作完成的海洋鱼类恒温与环境适应机制解析的最新研究进展刊发于Cell集团旗下国际综合刊物The Innovation(《创新》)上。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李松海研究团队揭示海南西南海域新记录的中华白海豚种群哨叫声特征与其它中华白海豚种群以及驼海豚其它物种哨叫声的差异,并指出中华白海豚哨叫声信号特征存在环境噪声的适应性。
近日,《自然》子刊《自然评论地球与环境》(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发表论文“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 impacts on coastal nutrient biogeochemistry”(海底地下水排泄对沿海营养物质生物地球化学的影响),回顾了全球海底地下水排泄(SGD)的研究进展,阐释了SGD潜在的生态环境效...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