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态学 >>> 群落生态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群落生态学相关记录150条 . 查询时间(0.765 秒)
动物对植物的取食,即植食过程,是自然界最为常见的生物间相互作用之一。这一过程对植物的生长、繁殖、生存以及生物多样性维持有着深远影响。然而,自然界中的植食程度在不同物种之间差异巨大,如何解释这种差异,已成为当前群落生态学领域数十年来关注的基本科学问题之一。
土壤真菌在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功能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目前对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海拔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的认识仍相对不清楚。鉴于此,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森林修复与逆境生理生态学科组基于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青藏高原东部高山峡谷区沿海拔分布的7种典型植被类型的土壤真菌进行了测序,结合FUNGuild数据库按照营养型将土壤真菌分为共生真菌、腐生真菌和病原真菌,并对其群落...
马克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2年获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士学位,1987年获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1991-1994年在植物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年到植物所工作。1997年入选中科院“引进人才计划”。在Science、PNAS、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Ecology Letters,Ecology,Glo...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植被与环境变化的国际重大前言科学问题和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创新性研究,重点研究植被格局与演变、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育、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态草牧业与可持续性。
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导致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退化,人工草地建植是应对其退化的重要人工干预恢复方式。但是,这种退化和恢复过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土壤质量的影响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寒区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通过选取四个退化阶段(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退化)和三个恢复阶段(人工建植1、5和10年)的草地。研究发现,与轻度退化草地相比,重度退化草地土壤总氮和有机质含量分别降低了3...
群落构建机制一直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群落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的α 及β 多样性为探讨生态位过程和中性过程在局域群落构建中的相对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研究以哀牢山6 hm2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为研究平台,基于DNA条形码构建的群落系统发育树和树种8 个关键功能性状,结合地形数据,分析不同生活史阶段树种在不同空间尺度的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α 及β 多样性. 研究表明:(1) 各生活...
群落构建一直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以性状差异、亲缘关系等为载体的物种相似性方面的研究,能更好地反映群落格局形成的生态学过程. 本文以长白山25 hm2 森林监测样地内DBH≥1 cm 的50 种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收集了各树种木材密度、最大树高、叶面积、比叶面积、叶片氮含量和磷含量等6 种功能性状数据,构建了物种间的系统发育结构,使用K值法检验各个功能性状的系统发育信号,并在不同空间尺...
DNA条形码技术在生物分类学、进化生态学、分子系统学、生物多样性科学、医学检疫等学科和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梳理了近些年国内外以森林大样地为平台,利用植物DNA条形码(即叶绿体基因片段rbcL,matK和trnH-psbA)在群落水平研究获得的若干重要进展. 围绕植物DNA条形码技术如何应用于大样地群落学研究这一主线,从基本原理出发,以研究案例为基础进行了相应的评述,提炼出以下4方面:(1) ...
为明确昆嵛山不同植被带线蚓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于2011年9月对位于山东省昆嵛山不同植被带线蚓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共采集线蚓科环带动物351条,隶属4属10种,其中白线蚓属5种,半线蚓属2种,线蚓属2种,玛利安蚓属1种。叉肾半线蚓(Hemienchytraeus bifurcatus)、白线蚓属种5(Fridericia sp5)和滇池白线蚓(Fridericia dianchiensis)为优势种...
选取千岛湖29个岛屿建立长期监测样地,研究从森林边缘到林内的木本植物物种丰富度、Shannon指数,以及植株密度、平均株高和平均胸径等群落特征的变化,探讨森林边缘效应的作用.结果表明: 研究区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受边缘效应的影响深度超过50 m,平均株高的影响深度波及到林内20~30 m,而植株密度和平均胸径的影响深度在林内10 m.不同边缘梯度间的群落特征差异显著,物种丰富度和Shan...
为揭示亚热带不同森林类型对土壤氨氧化菌群落特征的影响,采用荧光定量PCR以及PCR-DGGE技术研究了阔叶林、杉木林、马尾松林和毛竹林土壤氨氧化古菌和细菌丰度及古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 不同林分土壤中氨氧化古菌数量(1.62×106~1.88×107 个·g-1干土)高于相应土壤中的氨氧化细菌(2.41×105~4.36×105 个·g-1干土);毛竹林土壤氨氧化古菌数量显著高于杉木林,而后者...
根据2011年8—9月南沙群岛海域的生物和环境调查资料,对网采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在鉴定的3门34属113种网采浮游植物中,甲藻门和硅藻门种类各占57.5%和40.7%,其中硅藻门的角藻属种类最多,占30.1%.网采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2.12×104 cell·m-3,丰度高值区出现在北部礼乐滩多涡区域和南部万安气旋涡附近海域.蓝藻门束毛藻属是网采浮游植物...
依据2010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椒江口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虾类的种类组成、优势度、物种数量的空间分布及多样性、相似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 椒江口海域春秋两季共出现虾类16种,隶属于8科12属,其中春季14种,秋季12种;春季优势种有中国毛虾、鲜明鼓虾、哈氏仿对虾、细螯虾、日本鼓虾、葛氏长臂虾6种,秋季优势种依次为中华管鞭虾、哈氏仿对虾、周氏新对虾3种...
通过长期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水旱轮作条件下不同复种方式对稻田杂草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复种轮作可显著降低稻田杂草密度,抑制杂草生长.不同复种轮作方式下,紫云英-早稻-晚玉米→紫云英-早玉米间作早大豆-晚稻(CCSR)处理物种优势度最低,能降低优势种杂草地位,减轻危害.不同复种轮作方式下基本杂草群落组成均为鸭舌草+稗草+矮慈姑,杂草群落的相似性均较高,其中紫云英-早稻-晚玉米间作晚...
为了解西藏东南部急尖长苞冷杉林林隙土壤线虫群落特征,对林隙、非林隙土壤0~30 cm范围内不同深度土层的线虫群落进行调查,并用线虫个体密度、生物多样性指数和营养类群指数等特征值分析了土壤线虫群落的结构及多样性特点.结果表明: 采用浅盘法分离得到土壤线虫26801 条,隶属于2纲5目40科64属;线虫个体密度平均为3552 条·100 g-1干土,表聚性极强.垫咽属、丝垫刃属为林隙土壤线虫优...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