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动物学 >>> 动物生物物理学 动物生物化学 动物群落学 动物形态学 动物解剖学 动物组织学 动物细胞学 动物生理学 动物生殖生物学 动物生长发育学 动物遗传学 动物生态学 动物病理学 动物行为学 动物地理学 动物分类学 实验动物学 动物寄生虫学 动物病毒学 动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知识库 动物学相关记录6972条 . 查询时间(1.359 秒)
白斑棱皮树蛙(图)     白斑棱皮树蛙       < 2023/9/17
白斑棱皮树蛙(Theloderma albopunctatum)是2015年发表的新种,体型很小,栖息于叶片上,运气好在沟谷雨林能见到,极其考验眼力。
黑眶蟾蜍(图)     黑眶蟾蜍       < 2023/9/17
黑眶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最大的外观特征就是自吻部开始有黑色骨质脊棱,一直沿眼鼻腺延伸至上眼睑(jiǎn)并直达鼓膜上方,形成一个黑色的眼眶,故命名。体型中等至大型,显现明显的两性异型 。主要栖身于阔叶林 、河边草丛及农林等地。夜行性 ,日间主要躲藏在土洞及墙缝中休息,至晚间才外出寻找昆虫为食。
花狭口蛙(图)     花狭口蛙       < 2023/9/17
花狭口蛙(Kaloula pulchra)是西双版纳雨季最常见的蛙类之一,但是相对于它的样貌,大多数人对它如牛般的叫声更为熟悉,以至于经常会误认为牛蛙的发出叫声。在面对天敌时,它们还会吸入大量的空气使自己的体型变大,制造强大的假象以威慑天敌。
圆斑臭蛙(图)     圆斑臭蛙       < 2023/9/17
圆斑臭蛙(Odorrana rotodora)因皮肤可分泌难闻的粘液而得名,平时它们并不会散发出臭味,但在被捕捉时它们的皮肤分泌难闻的、具有刺激性的黏液。臭蛙常见于溪流边或灌木丛中,这种花花绿绿的蛙白天不常见,常在夜间出来觅食。
黑蹼树蛙(图)     黑蹼树蛙       < 2023/9/17
黑蹼树蛙(Rhacophorus reinwardtii)在树间跳跃时会展开脚指间的蹼进行滑翔,据测算,一些黑蹼树蛙能够滑翔15米甚至更长的距离。2021年版纳植物园研究人员在发表文章中描述,其在开展望天树感测研究时,在57米高的冠层叶片上发现黑蹼树蛙,刷新了树蛙栖息的世界最高记录。
锯腿原指树蛙(图)     锯腿原指树蛙       < 2023/9/17
锯腿原指树蛙(Kurixalus odontotarsus)分布于我国西南和华南,越南、老挝、缅甸等地也有。雄性体型略小于雌性。皮肤粗糙,腿部内侧呈橘红色,外侧有锯齿状突起,因此而得名。主要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的低海拔潮湿在森林中,夜间常趴在的植物叶片上,雄蛙会发出“登、登、登”的鸣叫声。
圆舌浮蛙(图)     圆舌浮蛙       < 2023/9/17
浮蛙,顾名思义是经常浮在水面上。圆舌浮蛙(Occidozyga martensii)体小,个头特别小,体长仅14~21 mm。体色有变化,一般呈土黄色或浅绿色,头、体背面满布大小圆疣,指端和趾端尖,身体圆鼓鼓。 分布于我国云南、海南、广西、广东。
红蹼树蛙(图)     红蹼树蛙       < 2023/9/17
红蹼树蛙(Rhacophorus rhodopus)是一种小型的树蛙,雌性比雄性大。背面呈红褐色或棕红色,体侧亮黄色,指间蹼多为橘红色。自然栖息地是亚热带或热带潮湿的低地森林和间歇性淡水沼泽。白天多隐蔽于草丛下;夜间在草丛、灌木和阔叶树上。捕食小昆虫。秋后成蛙蛰伏于树洞或竹筒内越冬。
粗皮姬蛙(图)     粗皮姬蛙         < 2023/9/17
粗皮姬蛙(Microhyla butleri),体型小,体长约22-25 mm,背面皮肤粗糙,满布疣粒。背部颜色变化较大,多为棕灰色,具不规则黄斑。与饰纹姬蛙极其相似,容易混淆。多躲藏在落叶下和泥洞里求偶,生性胆小警惕。
勐腊灌树蛙(图)     勐腊灌树蛙  发育模式       < 2023/9/17
灌树蛙属(Raorchestes)当前包括74种,广泛分布于印度、中国西南和中南半岛区域,其中印度是灌树蛙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区域。灌树蛙的生育无须经历变态发育的蝌蚪阶段,而是直接在卵中发育成蛙。有研究表明这是对陆地系统或灌丛生活的一种适应性进化策略。从卵到蛙的直接发育,可以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灌树蛙的这种发育模式,很可能是对热带亚洲独特的干湿环境的独特适应。
泽陆蛙(图)     泽陆蛙  青蛙       < 2023/9/17
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可以说是最常见的青蛙之一。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m以下山区的稻田、沼泽、水塘、水沟等静水域或其附近的旱地草丛。昼夜活动,主要在夜间觅食,是控制农田虫害的主力蛙种。
对于包括蚂蚁在内的许多动物而言,血脑屏障(BBB)通过控制各种物质进出大脑来确保正常的大脑功能。现在,美国科学家意外发现,木工蚁的血脑屏障在控制其行为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这些行为对整个蚁群运转至关重要。控制的关键是血脑屏障中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激素降解酶。相关研究9月7日发表于《细胞》。
该项目围绕水禽养殖主要污染物减排技术、水禽排泄物中重金属与有害气体消减技术等关键问题,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研究,提出了一套水禽饲料利用技术参数,研制了肉鸭和蛋鸭高效环保型饲料添加剂、高效无公害饲料和一种植物提取物禽舍消毒液产品,建立了主要水禽健康养殖模式和污染物减排与控制的系列关键技术。
小心!身上有静电更易吸引蜱虫     蜱虫  螨虫  跳蚤       < 2023/7/8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蜱虫可以被宿主自然积累的静电吸引到比自身大几倍的气隙中。这可能会极大地提高它们寻找寄生宿主的效率,因为蜱虫不会飞、不会跳,所以这是它们能够接触到较远、较高宿主的唯一机制。这一发现发表在6月30日的《当代生物学》杂志上,是已知第一个动物之间因静电而产生附着的例子。
四届“关注绿色生活,建设生态文明”生态科普作品大赛图文类三等奖——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家园!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