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天体力学 天体物理学 天体化学 天体测量学 射电天文学 空间天文学 天体演化学 星系与宇宙学 恒星与银河系 太阳与太阳系 天体生物学 天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知识库 天文学相关记录59条 . 查询时间(0.575 秒)
近日,国家天文台陈静博士、罗阿理研究员、李荫碧副研究员及合作者利用LAMOST DR9中分辨光谱数据发现了606颗特殊演化阶段的S型恒星,这是自1984年以来一次性搜寻S型恒星数量最多的研究工作,在这之前,已发现的S型恒星约有1000余颗,该工作极大地扩充了S型恒星的样本,这为进一步研究恒星的演化以及慢中子俘获过程提供了极佳的资源。这也体现了LAMOST大样本光谱数据在证认特殊天体方面的优势。该成...
近日,新疆天文台Willem Baan教授领衔国际团队利用空间甚长基线干涉仪测量了星系NGC 4258中的水超脉泽,首次发现周期性吸积盘不稳定的证据,相关研究论文在2022年6月30日《自然-天文学》在线发表。
自2011年11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开展“银河画卷”巡天计划,使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米的毫米波望远镜,对北天银道面附近利用CO及其同位素13CO和C18O的J=1-0三条分子谱线同时进行大天区观测。一期巡天历时10年,已于2021年4月底结束,共完成银纬正负5度范围共2400平方度的探测覆盖,建立了毫米波分子谱线数据库。
系外行星与宿主恒星的光强对比度相差悬殊,通常在10-6~10-10量级,且两者角距离多在一个角秒以内,对应仪器几个衍射限(λ/D),这需要星冕仪充分发挥作用才能够直接获取系外行星的图像,进而打开行星大气光谱的研究窗口。在地基天文观测中,超级自适应光学系统(简称ExAO)能够将波像差校正到极限,从而保证星冕仪对恒星光抑制作用发挥到极致,包括对大气扰动引入的动态波像差的实时校正(频率高达上千赫兹)和系...
近期,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与四川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合作者成功研制了高效率低本底的中子探测阵列,为在锦屏深地实验室进行的恒星中子源反应13C(α,n)16O的精确测量提供了高性能的探测器系统。相关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于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水星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近的一颗行星。上世纪70年代,水手10号两次近距离掠飞水星,发现水星可能存在全球偶极磁场。2011年,美国信使号成为首个环绕水星探测的飞船,并开启了长达四年的连续在轨监测。信使号的观测证实了水星存在一个较弱的全球偶极磁场,其磁偶极矩约为地球偶极矩的万分之四,表明水星内核磁场发电机要远弱于地球当前内核磁场发电机。与地球磁层类似,水星磁场与外部太阳风的相互作用也能形成一个磁层空...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领衔的中外合作团队通过分析黑洞X射线双星Swift J1753.5-0127在12年长期爆发期间的多波段观测数据,研究了该系统中的紫外/光学(UV/OPT)辐射机制,发现在爆发过程中,UV/OPT辐射可能是由外吸积盘的粘滞加热过程主导。该研究成果于近日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
玉兔二号巡视器已在月球表面工作了超过40个月昼,其搭载的红外成像光谱仪(VNIS)随着巡视器的行走路线已测得多个位置的红外成像光谱数据。VNIS 是用于研究着陆区月壤和月表岩石成分并追溯其来源的主要方法。然而,太空风化、颗粒大小与多次散射、仪器的光谱响应和观测条件等因素都会影响光谱特征,并导致由月球表面光谱数据计算得到的矿物成分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水星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近的一颗行星。上世纪70年代,水手10号两次近距离掠飞水星,发现水星很可能存在全球偶极磁场。2011年,美国信使号成为首个环绕水星探测的飞船,并开启了长达四年的连续在轨监测。信使号的观测证实了水星存在一个较弱的全球偶极磁场,其磁偶极矩约为地球偶极矩的万分之四。这表明水星内核磁场发电机要远弱于地球当前内核磁场发电机。与地球磁层类似,水星磁场与外部太阳风的相互作用也能形成一个磁...
近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少体精密谱理论团队完成π4He+奇异原子(17, 16) → (16, 15) 跃迁频率的理论计算,精度达到十亿分之四 (4E-9),这是目前世界上跃迁频率理论计算最精确的结果。结合瑞士保罗谢勒研究所(PSI)正在进行的高精度实验测量,该研究有望将现有π-介子质量精度提高2-3个量级。利用π+介子衰变实验可进一步将中微子质量上限的精度提高2个量级,将为解...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博士研究生李福兴与导师、研究员钱声帮等在仙女星系(M31)中双星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利用国际巡天资料,首次系统地对仙女星系中的大质量食双星进行分析,在437个食双星系统中发现12颗次星(小质量星)充满洛希瓣的大质量半相接双星,揭示这些系统中存在从次星到大质量主星间的物质转移,表明仙女星系中的双星演化进程与银河系中的相似。4月8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
探索地外宜居环境和生命信号是天体生物学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也是深空探测的重要科学目标。地球上的一些极端环境是公认开展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理想实验区域。海平面之上20~100公里高度的地球临近空间具有高辐射、低气压、低温、干燥等极端环境条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类比现代火星的表面环境。探究生命在临近空间的生存和适应机制不仅可以更好地认识地球生命的生存极限,而且有助于理解地外生命可能的生存策略、生命星际传输、...
近年来国际上实施了InSight火星探测计划(全称为Interior Exploration using Seismic Investigations, Geodesy and Heat Transport, 地震、大地测量和热传导内部探测)。2018年11月26日搭载火星地震仪SEIS的InSight火星探测器登陆火星赤道附近的埃律西昂平原(Elysium Planitia)。2019年2月底,...
地球表面采集到的陨石,为深入了解星云和行星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信息。南极陨石在这方面尤为重要,因为它们的天然赋存状态更适于科学研究。南极洲亦是回收陨石最多的地区,这些地外岩石集中在陨石搁浅区。迄今为止,保有陨石的南极蓝冰区大多是通过意外发现或花费昂贵的现场考察划定的。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在磁转动超新星爆发核合成研究中取得进展,指出(α,n)反应是弱快中子俘获过程(weak r-process)中的主导反应,相关成果于3月9日发表在美国天文学会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