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林学 >>> 林业基础学科 >>> 森林土壤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森林土壤学相关记录109条 . 查询时间(1.888 秒)
化石燃料燃烧、化肥使用等人类活动使得全球很多区域大气氮沉降量居高不下。随着大气减排政策的实施,我国一些区域氮沉降开始减少,但整体上仍处于比较高的水平。森林生态系统在碳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有必要探究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氮沉降对土壤酸化和植物养分平衡的影响受到氮状态和树种组成等因素的调节。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氮缺乏的温带森林,而有关氮相对丰富的森林生态系统对氮沉降的响应以及树种组成的调控作...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依托广东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期模拟酸添加控制实验平台,研究揭示了酸化森林土壤有机碳累积机制。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植物与土壤》。
我国南方森林土壤贡献了全国森林土壤有机碳的50%以上,而且森林土壤固碳仍然在持续的增加。深度发育的热带亚热带森林土壤已严重酸化,基于物质输入输出平衡原理,酸化的土壤因Al3+聚集产生铝毒使输入土壤有机质减少。然而前期研究表明其作为碳汇林的生态功能尚在,但目前关于深度酸化的森林土壤还在持续积累有机碳的机理不清楚。
在我国南方地区的杉木人工林经营中,近自然改造作为应对单一人工林可能带来的土壤肥力下降和森林生产力瓶颈的策略备受关注。该改造方法主要通过引入针阔混交林来全面提升土壤质量和森林生产力。细菌和真菌在土壤中发挥关键作用,参与调节土壤养分循环。引入针阔混交林不仅能改善土壤肥力,还可能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影响养分的循环和利用效率。因此,深入研究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对近自然改造的响应,以全面了解土壤微生...
亚热带森林土壤通常被认为是富氮或贫磷,因此氮和磷输入不仅会影响亚热带森林土壤养分循环,而且还会影响土壤碳循环和碳储量。微 生物残体碳在调节森林土壤有机碳稳定性中起着重要作用,但长期氮和磷输入对不同土壤层微生物残体碳的影响仍不清楚。了解不同土层深度微生物残体碳的驱动因素对于准确预测森林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和碳储量至关重要。
氮稳定同位素自然丰度(δ15N)被广泛用于指示生态系统氮循环特性。豆科树种在全球森林广泛分布,尤其是在热带地区。由于具有共生固氮能力,豆科森林15N丰度受固氮过程中氮气(δ15N=0‰)的影响,其15N模式以及对生态系统氮循环的指示作用可能与非豆科森林存在差异。然而,目前有关两类森林叶片δ15N对土壤氮循环指示作用的差异性以及其对养分有效性变化的响应尚不明确。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副研究员郑棉海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研究揭示了豆科和非豆科人工林叶片氮稳定同位素自然丰度指示土壤氮动态的差异。相关成果发表于《植物与土壤》。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海岸带生态系统过程与环境健康研究组博士后覃国铭等研究人员,通过广东珠海淇澳岛红树林保护区的野外试验,研究揭示了红树林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来源。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功能生态学》。
近日,林学院张晓教授团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 “Species pool, local assembly processes: disentangling the mechanisms determining bacterial α and β diversity during forest secondary succession”为题发表于《Molecular Eco...
2024年1月2日上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福建师范大学吴福忠教授应邀做客草苑讲坛,为四川农业大学师生做了题为“森林凋落物与土壤固碳——我的基金申请心路历程”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学院副院长黄琳凯教授主持。
小染色体(Mini-chromosomes)也称B染色体或附属染色体(Accessory chromosomes),是种群中某些个体存在的一种特殊染色体。据报道在3000多个植物、动物和真菌物种中都发现B染色体存在。一般认为B染色体富含效应蛋白和次生代谢基因簇,这些特性与真菌致病性有关,然而每条B染色体执行的功能可能不同。目前,B染色体如何调控真菌营养方式以及植物-真菌的相互关系仍不清楚。
盆距兰属 (Gastrochilus D. Don) 是一类附生于山地森林中树木或岩石上的兰科 (Orchidaceae) 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以及东南亚群岛。目前已知有约70余种,我国拥有该属约三分之二的物种,其中一半以上为狭域分布的特有物种。该属植物因其色彩斑斓和结构精巧 (分为“前唇”和“后囊”) 的唇瓣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尽管盆距兰属已有近200年左右的分类历史,但其属下分类关系仍不清...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许振柱研究组基于已发表的634条年尺度数据集,首次使用随机森林模型估算了全国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排放量。研究表明,中国森林土壤碳排放总量为1.17 Pg C yr-1,平均值为776.9 g C m-2yr-1,变动于411.5至1770.7 g C m-2yr-1之间。土壤碳排放呈现明显的由东北向西南增加的空间分布特征。除年均温外,森林类型也是决定土壤碳排放速率的重要因素。这些...
有机氮矿化速率是决定土壤氮素有效性和影响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土壤真菌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分解者和养分循环的驱动者,主要分为自由生活的腐生真菌和与植物根共生的真菌两大功能群,其中与植物根共生的真菌可以分为外生菌根(外生菌根)、丛枝菌根(刺骨肌瘤,AM)和杜鹃类菌根(杜鹃花类菌根)等。目前不同菌根类型森林土壤氮矿化的差异及影响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汞(Hg)是持久性污染物,通过大气环流长距离传输,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环境健康和生态风险问题。森林生态系统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31%,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同时是汞的自然排放清单中最大的不确定环节之一。森林地表的大气-土壤Hg0交换是复杂的双向过程,包括大气Hg0的直接沉降以及森林土壤的Hg0再释放。目前使用通量箱测量的大气-土壤Hg0通量仅代表净通量,无法量化单个Hg生物地球化学过...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