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电子技术 >>> 电子电路 无线电波传播 无线电技术 微波技术 敏感电子学 微电子学 仿真技术 超导电子技术 电子元件与器件技术 电子束、离子束技术 红外与夜视技术 电子技术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电子技术 微系统相关记录487条 . 查询时间(0.625 秒)
2023年9月2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李浩、尤立星团队和赋同量子科技(浙江)有限公司合作,成功研制了基于小型液氦杜瓦(工作温度4.2K)、在1550nm波段系统探测效率超过70%的移动式超导单光子探测系统,为未来开展基于移动平台(机载、车载等)的高性能单光子探应用铺平了道路。相关研究成果以《在1550nm波段探测效率超过70%的移动式超导条带光子探测系统(Mobile superconduc...
最近,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陈垒研究员、王镇研究员的研究团队在超导约瑟夫森结物理与电学表征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团队通过微纳加工与测量表征技术相结合,成功实现了超导3D纳米桥结电流相位关系的精确测量,并揭示了约瑟夫森桥结的电流相位关系随着其几何尺寸缩放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超导约瑟夫森结的物理与应用提供了有效的实验与分析表征方法。相关成果于2023年8月13日以题为“...
2023年3月17日,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发布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活动由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牵头举办,其遴选程序分为推荐、初选和终选3个环节。终选阶段,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350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对30项候选科学进展进行网上投票,最终,得票数排名前10位的入选。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宋志棠、朱敏团队的“新原理开关...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欧欣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董春华团队、华东师范大学程亚团队以及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刘骏秋团队合作,在硅基绝缘体上碳化硅(SiCOI)平台的微腔孤子光频梳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团队在利用异质集成技术制备高Q值SiC光子微腔的基础上,采用双光束泵浦方式首次在室温下实现了SiC光学频率梳的锁模。同时,通过SiC本征的二阶非线性特性,实现了光频梳从红外到可见波段的...
【本站讯】2021年7月1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教授做客黄岛讲坛,作题为“智能微系统技术及其应用”的学术报告。
近日,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张晓升教授课题组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no energy》上发表题为“Self-powered trajectory-tracking microsystem based on electrode-miniaturized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的论文(中科院一区,影响因子16.602)。该工作对新型微纳能源采集器件的电极部分展开深入研究...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高迁移率的石墨烯单晶晶圆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工作以“Wafer-scale growth of single-crystal graphene on vicinal Ge(001) substrate”为题发表在Nano Today期刊上(Nano Today 2020, 34, 100908)。
为了实现钆基造影剂弛豫率的突破,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董慧课题组、丁古巧课题组提出借助石墨烯量子点的表面局域超强酸微环境实现钆基造影剂弛豫率的突破。实验及理论计算结果表明,石墨烯量子点表面局域超强酸微环境能显著提高造影剂磁性中心附近的水交换速率,进而提高造影剂的弛豫率。在商用高场磁共振系统(7 T)下该造影剂弛豫率为127.0 mM-1 s-1,高于已有报道...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石墨烯单晶晶圆研究取得新进展。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谢晓明领导的石墨烯研究团队首次在较低温度(750℃)条件下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外延成功制备6英寸无褶皱高质量石墨烯单晶晶圆。研究论文于4月4日在Small上在线发表(X.F. Zhang, et al, Epitaxial Growth of 6 in. Single-Crystalline Graphe...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超导电子学卓越创新中心、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牟刚等人,应邀在《物理学报》发表题为《铁基超导1111体系CaFeAsF的单晶生长和物性研究》的综述文章[Acta Phys. Sin. 67, 177401 (2018)],并入选当期优秀论文获得重点推荐。自2008年发现以来,人们对铁基高温超导材料探索和物理性质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其中最早发现的1111...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端硅基材料与应用课题组与超导材料与超导电子学应用课题组合作在二维无序超导体双量子相变物理机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人员利用Ge(110)上生长的单晶石墨烯与无序锡岛阵列人工地构造出二维超导体,并发现了磁场调控下呈现两个超导绝缘体量子相变,在实验上证明并阐释了二维无序超导体的磁场调控双量子临界现象产生的物理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Doub...
中科院超导电子学卓越创新中心、上海微系统所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沈大伟研究员团队利用超高分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技术首次在天然形成范德瓦尔斯异质结(naturally occurring vdWHs)材料体系 (PbSe)1.16(TiSe2)m中观测到显著的层间电荷转移现象,并进而通过结构和温度改变实现了对其以及包括超导等多种衍生新奇物性的有效调控。由于层间电荷转移现象被认为普遍存在于人工合成范...
获得电子结构信息是揭示非常规超导形成机制的重要前提,但人们对1111型铁基超导的电子结构了解甚少。中国科学院超导电子学卓越创新中心、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牟刚团队,与日本国立材料科学研究所Taichi Terashima课题组等合作,在前期成功获得高质量、大尺寸1111体系CaFeAsF单晶的基础上,利用强磁场下的量子振荡效应,首次获得该材料的电子结构信息。相关...
近日,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发布关于2018年度新建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又称“111计划”)立项的通知。由我校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强教授牵头申报的“低功耗微电子与微系统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得批准立项。至此,我校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增至7个,总数位列全国高校前列。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SOI(绝缘体上硅)材料与器件课题组在绝缘体衬底上直接制备石墨烯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制备绝缘体上石墨烯是推动石墨烯在微电子领域应用的重要基础条件,针对这一需求,SOI材料与器件课题组的研究人员使用锗薄膜做催化剂,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方法成功在二氧化硅、蓝宝石、石英玻璃等绝缘衬底上制备出高质量单层石墨烯材料,并将其成功应用于除...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