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农学总论 >>> 农业基础学科 >>> 农业微生物学 >>>
搜索结果: 151-164 共查到知识要闻 农业微生物学相关记录164条 . 查询时间(0.987 秒)
农业部能源微生物与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成立于2006年,依托于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其前身是成立于1993年的农业部厌氧微生物重点开放实验室,现任实验室主任为邓宇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张辉研究员。
近日,由我校食品学院“教育部及北京市共建功能乳品实验室”任发政教授、李平兰教授、陈尚武教授、罗云波教授和郝彦玲副教授主持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新型乳制品研制及其产业化开发”中的 “益生菌资源及其产业化开发” 专题及4项863课题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鉴定。
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农业微生物中心(简称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英文缩写ACCC),承担全国农业微生物菌种的收集、鉴定、保藏、评价、供应和国际交流任务。为了使有价值的菌种不因单位、课题和个人的工作变动或保藏不善等原因死亡或丢失,有利于国家微生物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接受全国各单位和个人的捐赠菌种和委托保藏菌种。管理办法如下:  本中心接受细菌、放线菌、...
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农业微生物中心(简称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英文缩写ACCC),承担全国农业微生物菌种的收集、鉴定、保藏、评价、供应和国际交流任务,对外鉴定微生物菌种是ACCC的常规任务,为规范执行具体的鉴定程序,制定本办法。一、微生物菌种的接收送样单位或个人须提供鉴定菌种为纯培养物,每株样品不低于3份,送样鉴定前须保留原始备份与编号。鉴定材料(菌株)送到ACCC后,接收人须详...
微生物在自然界起着极复杂而又重要的作用,它们的生命活动对于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微生物的存在,没有它们对各种物质所进行的各种转化,其他生命也将终止。微生物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用于生物技术革新最有潜力的生物资源,尤其是在降低污染和可持续性发展方面均为其他方法所不能比拟的。据估计,在发达国家,微生物产品的年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10%。在继动物、植物两大生物产业后,微生物产...
生物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众所周知,没有生物资源,科技创新和生物技术则是无水之源。微生物由于其遗传和功能的多样性,在维持整个生物圈及对人类提供的物质资源方面显示了其他生物无法取代和比拟的作用。微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与环境效益很难准确评价,如每年可用的生物固氮量全球约为1.4-1.7亿吨,价值900亿美元,利用不同的微生物还可生产具有医疗和保健作用的生理活性物质,如抗生素、酶制剂、氨基酸、维生...
中国农业菌种目录 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编 2005年版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2006年度“微生物菌种资源”项目暨“农业微生物菌种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子项目启动会于2007年5月16日上午9:00在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召开。科技部农村科技司许增泰、农业部科教司张振华、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刘旭、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所长唐华俊、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局副局长戴小枫、项目处处长李建萍、耿喻、刘建安以及承担项目的牵头单位和子项目单...
新华网石家庄2007年6月17日电,记者从河北省农业科学院遗传研究所获悉,这个所王朝江研究员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对在中国有着神秘色彩的“太岁”研究获得突破,初步明确其分类,并培育出菌种。“太岁”是一种多发现于土壤中的软体、肉质的不明生物体,因其肉质俗称为“怪肉”。
2007年1月18日,记者从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植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获悉,世界上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的自然变异文库已在该实验室建成。据悉,张桂权领导的实验室从1999年就开始这项研究。该项目的研究人员已鉴定和筛选出200个水稻重要性状的优良基因(QTL),包括产量、品质、农艺性状等。同时,通过优良基因(QTL)的聚合,他们还获得了一批双基因和多基因的聚合系。
国内外首次采用树舌灵芝MP-01提取物进行抗SARS病毒研究的课题——“树舌灵芝生物学特性及其活性物质的研究”顺利通过鉴定,该课题由莱阳农学院宋爱荣研究员主持,研究发明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病毒活性新产品及其制备方法。2006年12月22日,受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委托,省教育厅邀请有关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在莱阳农学院完成了对该项目的验收鉴定。
2006年10月21日,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组织专家组在华中农业大学对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进行了验收。专家组由中国农科院、中科院、上海交通大学、安徽农大、南京农大、山东大学、武汉大学等8个单位的相关学科专家组成。以黄大昉研究员为组长的专家组听取了实验室主任陈焕春院士关于实验室建设情况的汇报和答疑,现场考察实验室,并与实验室及依托单位有关人员进行座谈。
2005年12月11日-13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黄大昉研究员担任首席科学家的973项目“农业微生物杀虫防病功能基因的发掘和分子机理的研究”学术年会在海南三亚市召开。
中国农业科学院历经7年,在国际上首次攻克棉花育种领域抗虫与高产难以结合的世界性难题,取得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分子育种技术的重大突破,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推广应用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高新技术的国家。以袁隆平为首的著名育种科学家2005年9月17日在北京平谷区一个棉花现场说,这项研究水平已跃居世界领先,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不仅保持了抗虫棉的特点,而且能提高品种的产量和品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