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力学 >>> 物理力学 >>> 高温气体物理力学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要闻 高温气体物理力学相关记录44条 . 查询时间(0.711 秒)
2023年2月24日,中科院合肥物质院安光所光学遥感研究中心熊伟研究员团队为满足温室气体探测的需求,针对优化设计的大气主要温室气体监测仪(GMI-II),研发了新型干涉数据相位校正算法,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 Remote Sensing和Optics Express上。
2023年2月15日,由原子能院承担的院长期基础研究专项项目“材料微结构及核素分析关键基础问题研究”完成各项研究内容,在镍基高温合金三维残余应力测试、铝合金厚板材体织构精确快速测量、磁性样品环境下小角中子散射分析、辐照原位内耗测量、低能量重核素高灵敏测试等关键技术研发中取得多项突破,形成一系列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核工业、航空航天领域的新材料研发与安全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
2023年2月6日,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节能与环境研究部膜技术研究组副研究员王丽娜、研究员曹义鸣牵头制定的国家标准《分离膜孔径测试方法 气体渗透法》(GB/T 42269-2022),参与制定的国家标准《多孔疏水膜的疏水性能测试方法》(GB/T 42270-2022)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将于4月1日正式实施。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高温天气频发,使作物大量减产,加剧粮食安全问题。挖掘作物抗高温基因资源、阐明高温抗性调控机制,以培育抗高温作物品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挑战课题。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林鸿宣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林尤舜团队合作揭示水稻高温抗性的新机制,挖掘出由TT3.1和TT3.2组成的抗高温遗传模块TT3,同时首次发现第一个潜在的高温感受器(TT3.1),其感知并传递高温信号给叶绿体蛋白...
“烧香”的历史由来已久,在亚洲和阿拉伯湾地区非常普遍,是当地居民祭祖、拜佛、净化空气或释放香气而经常采取的方式。调查显示,广州1/4的家庭有“烧香”习惯;台湾和新加坡,因道教和佛教的兴盛,“烧香”习俗更为普遍,约1/3至一半的家庭会在家里烧香。一根香燃烧时间大约1~1.5小时,期间可释放多种空气污染物,包括颗粒物,气体污染物,多环芳香烃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其中多环芳香烃属于一类致癌物。研究发现,...
晚二叠世生物大灭绝(Late Permian Mass Extinctions, LPME)被认为是地质历史时期最严重的生物圈危机。当时两次独立的灭绝事件,即瓜德鲁普-乐平世生物大灭绝(Guadalupian-Lopingian Extinction, GLE)和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Permian-Triassic Extinction, PTE),造成地球90%以上的物种灭绝。目前,研究认为这两...
2022年10月13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合金辐照研究团队在镍基合金辐照效应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详尽地阐述了GH3535合金在双束辐照条件下氦泡和位错环两种损伤缺陷的协同演化行为及相关机制。相关成果以“In-situ TEM investigation on the evolution of He bubbles and dislocation loops in Ni-based al...
半导体所照明研发中心刘志强研究员与半导体所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在氮化物外延及热电能源器件领域取得系列研究进展,验证了氮化物异质异构单晶外延的可行性,提出了氮化物位错控制新思路,拓展了氮化物在高温热电领域的应用。相关工作分别以“二硫化钨-玻璃晶圆上生长的连续单晶氮化镓薄膜”(Continuous Single-Crystalline GaN Film G...
2022年7月29日,在《大气科学进展》(AAS)的碳中和专刊(专刊导读)正式出版当月,由AAS主编曹军骥研究员召集的以“碳中和:可再生能源、碳汇和非CO2温室气体”为主题的第六期AAS前沿论坛在线上召开。
陆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或吸收汇,对全球变暖起到调节作用。陆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源汇清单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主要源于地气界面交换通量观测偏差。全球90%以上交换通量观测采用箱式法,减少该方法的测量偏差对于降低陆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源汇评估不确定性至关重要。
关键变量关系模型拟合是解析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机制的一个基本统计学路径。根据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机制,拟合构建的模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环境变化对生物动态的影响模型,例如可利用这类影响模型解析水体营养盐变化对浮游植物生物量动态的调控机制。反过来,另一类则是生物对环境的驱动模型,例如可利用这类驱动模型解析浮游植物代谢活动对水体环境与大气环境关联物质的驱动机制。统计学方法和工具创新及野外环境原位观测数据增加...
发展安全可靠和独立自主的核电技术满足国家战略需要,也符合当前“碳达峰”的降碳目标。第四代先进核反应堆在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但在温度、辐照、腐蚀等方面也对核材料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由难熔金属元素构成的体心立方结构(BCC)多主元合金(包括中熵合金和高熵合金),拥有优异的高温力学性能和抗辐照性能,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候选材料之一。目前,多主元合金的辐照损伤研究主要集中在面心立方结构(FC...
2022年4月18日,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利用空气激光,发展了高灵敏度的相干拉曼光谱技术,实现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定量检测、多组分同时探测和CO2同位素分辨,温室气体探测灵敏度达到0.03%,信号稳定性达到2%的水平。相关成果以“High-Sensitivity Gas Detection with Air-Lasing-Assisted Coherent Rama...
北京时间2月10日,美国国家工程院(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NAE)公布2022年入选院士名单,本次新增111名院士及22名外籍院士。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方岱宁院士因在铁电/铁磁材料力学和极端条件下的轻质多功能结构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当选为外籍院士。
NH3是大气中最重要的碱性气体,其在室内环境中的浓度往往显著高于室外,而高浓度的NH3不仅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也会贡献室外大气中的NH3浓度,但目前室内NH3的浓度、变化及其来源仍不清晰。为此,LAPC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峻瑶博士和孙业乐研究员在3个不同学生办公室和1个地下健身房开展了室内NH3的观测与分析,同时进行了开关窗、烹饪、清洁等控制实验研究了室内NH3的源、汇及人类活动影响下NH3的动态...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