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球物理学 >>> 固体地球物理学 >>> 地震学 >>>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地震学相关记录405条 . 查询时间(1.858 秒)
大约从55个百万年之前开始,来自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持续挤压和汇聚作用使青藏高原平均抬升达4 km,同时也导致了高原内地壳和地幔物质的大量流失。数值模拟和大地测量研究普遍认为青藏高原东南缘是高原物质向外运移的主要通道。非常发育的深大断裂将这一地区划分为多个次一级构造单元,其中东南向运动并顺时针旋转的川滇菱形块体代表了地壳物质逃逸的主要部分。地质块体的运动主要受到断层走滑运动控制,因此地表观测到的地...
科技日报讯 (记者吴长锋)3月17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获悉,该学院张捷教授课题组在监测地震、应用人工智能实时估算地震震源破裂机制参数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已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
在反射波法地震勘探中,由地面震源产生一个尖脉冲,在地层介质中传播,并经反射界面反射后返回到地面,其理想的地震记录应该是代表地下反射界面的尖脉冲序列。但是由于地层介质具有滤波作用,震源发出的尖脉冲经大地滤波作用后,变成一个具有一定时间延续的波形,即地震子波。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震源尖脉冲经地层作用后的延续时间加大,脉冲频谱变窄,从而导致地震子波相互干涉,难以分开。因此,需要消除大地滤波对地震反射信号...
2020年5月18日云南巧家发生MS 5.0地震,此次地震距2014年鲁甸MS 6.5地震约25 km。由于巧家地震与鲁甸地震距离较近,这两次地震是否存在触发关系?巧家地震的发震断层是近东西向还是南北向?这一地震对周边的地震危险性有何启示?针对这三个问题,我们基于巧家台阵、昭通台阵和附近区域地震台网的资料,对巧家地震的震源机制、余震分布、序列参数以及和鲁甸地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减轻破坏程度是地震研究者的一个重要目标。当破坏性地震发生时,实时报告地震参数对于立即进行破坏评估和紧急疏散至关重要。研究人员发现,利用深度学习算法,人工智能系统可在收到地震记录后不到1秒时间内,准确估算出震源机制解参数。快速自动化揭示地震震源信息对地震预警有直接作用,也可为震后趋势判定、烈度速报、地震应急救援等提供科学依据。但是,从地震记录推算地震震源机制是个耗时的计算过程。因此,目前世界各地地震...
2017年12月11日,郭增建的科研思考结束在他生命的最后四个小时,中国地震学界痛失一位前辈级的人物,这是地震学界的一个重大损失。
图解:中国地震局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实施意见。
近日,经《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编委会评审,《地震工程学报》再次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第9版)地球物理学类的核心期刊。这是该刊自1992年(第1版)后第9次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十几所高校图书馆众多期刊工作者及相关单位专家参加的中文核心期刊评价研究项目成果。此次评选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采用定量评价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张捷教授课题组在监测地震、应用人工智能实时估算地震震源破裂机制参数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地震发生后,借助人工智能可在1秒内准确估算出震源机制参数。这一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张捷教授课题组在监测地震、应用人工智能实时估算地震震源破裂机制参数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一研究成果于2021年3月4日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地震的发生是震源处岩石的破裂和错动过程,可以采用两个相对错动面的走向、倾向及倾角等参数描述,称为地震震源机制解。这个震源断层破裂面的特征与震源所辐射的地震波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张捷教授课题组在监测地震、应用人工智能实时估算地震震源破裂机制参数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一研究成果于2021年3月4日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从地震记录推算地震震源机制是个耗时的计算过程。目前世界各地地震监测台网在速报信息里只有发震时刻、震级、地点和深度等内容,不包括震源机制参数。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张捷课题组在监测地震、应用人工智能实时估算地震震源破裂机制参数领域取得新进展,在收到地震记录后不到1秒时间内,系统准确地估算出震源机制参数。相关论文3月4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2021年1月,工力所主编的《中国地震烈度表》(GB/T 17742—2020)宣贯教材正式出版。
在中国地震灾害预测的理论、技术和实践已经有 40年的历史,由于政府、社会和公众对防灾减灾意识的逐渐增强,该学科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使其成长为地震工程领域比较受关注的学科之一。文章从时间节点维度和政府、社会和公众应用的视角阐述其沿革、发展和应用延伸的历程。总体来说,震害预测的发展过程是按照以下的脉络延展的:初期只是针对典型区域内几类建 (构) 筑物的单体,目的是找出不同类型结构抗震的薄弱环节,为其...
2018年台湾花莲地震中在米伦断层附近集中出现较丰富的速度脉冲记录。而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对柔性结构具有特殊的破坏作用。因此,在近断层区域内的工程设计及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应考虑速度脉冲效应的影响。普遍认为传统的地震动预测模型会低估速度脉冲型地震动。随着预测模型的发展,目前还未有关最新NGA-West2地震动预测模型对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原始脉冲记录和提取长周期脉冲后的残余记录)适用性的研究。此外...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