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太阳与太阳系 >>> 太阳物理学 太阳系物理学 太阳系形成与演化 行星物理学 行星际物理学 陨星学 太阳与太阳系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太阳与太阳系相关记录404条 . 查询时间(4.687 秒)
科技日报北京12月15日电 (实习记者 张佳欣)综合外媒最新消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科学任务理事会副局长托马斯·祖布钦在14日举行的2021年美国地球物理联盟秋季会议上宣布,“帕克”太阳探测器发射三年后,于今年4月28日,美国东部时间9时33分到达太阳大气的最外层(日冕),并在那里停留了5个小时,成为第一个“接触太阳”的航天器。相关研究结果同时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快...
磁洞是空间等离子体中的一种重要结构,其磁场强度有明显的下降。早在1977年由Turner等人在太阳风中发现,持续时间大约为几十秒,其中磁场旋转角度较小的磁洞被称为线性磁洞。除了小尺度的磁洞结构,还有持续时间大约为几十分钟的大尺度磁洞,我们在论文中称之为宏观磁洞(MMH)。宏观磁洞的起源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目前有两种较为流行的猜测。其中一种说法根据宏观磁洞的观测特征,认为可能是卫星撞到了弯曲的日球...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团组杨波副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发现了色球蒸发-日冕凝聚导致太阳暗条形成完整而清晰的观测证据。相关研究成果于2021年11月9日发表在国际天文学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上。
2021年11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部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吴忠庆教授课题组2019年博士毕业生王文忠博士(现为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和美国卡耐基科学研究所联合博士后)与李春辉博士(前中科大特任副研究员,现为成都理工大学副研究员)合作,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发现在太阳星云环境下,行星增生早期星胚(部分)熔融和挥发过程是地球贫挥发性元素的主因,为研究类地行星挥发性物质增生和演化提供重要启示。该项研究成果以...
约50亿年后,我们的太阳将演化成一颗红巨星,巨大到将金星也并入囊中。当太阳的能量近乎消耗殆尽时,它的核心将无法逃脱塌缩的命运,而外面的气体壳层将被强大的恒星风剥离,当红巨星大部分的气体都被吹散后,其中心裸露的炙热核心辐射出强烈的紫外光子,电离这些逃逸的气体。这些吸收紫外线之后的气体释放出朦胧的光圈,环绕中央的恒星,在光学波段上呈现明亮的彩色行星状星云(Planetary Nebula; PN)。相...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薛志科副研究员和闫晓理研究员等人发现小尺度磁重联是导致太阳黑子快速失踪的一种有效方式,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国际天文学期刊《天体物理学快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上。
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一块磁场强而温度低的黑暗区域,它的形成和消失往往是太阳磁场演化的结果,因此,它对理解太阳磁场的起源和太阳活动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人们至今还不清楚太阳黑子是如何从太阳表面衰退或消失的。从观测上,黑子衰退往往和运动磁特征、亮桥等活动现象有一定联系,而它们一般会导致黑子从太阳光球层缓慢消失,此外人们也提出了磁重联可引起黑子快速消失的理论,但是到目前为止观测事例和观测证据还非常少...
近期,广州大学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大湾区分中心王锋教授、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邓林华研究员和昆明理工大学冯松教授等人,开展了太阳耀斑预报与人工智能学习的学科交叉研究。
在最近的工作中,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人员对传统的锥模型加以改进,认为锥的顶点位于爆发源区而不是太阳中心。模型中,四个几何参数由锥轴向偏离局地径向的两个角度(θ1, φ1)、锥的长度(r)和角宽度(ω1)决定。
此前,天文学家认为太阳“死亡”后会变成行星状星云——一个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发光气泡。后来,有证据表明它“死”后的质量要比行星状星云大得多。2018年,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再次反转结论,认为太阳死亡后最有可能的形式还是行星状星云。
2021年9月2日,风云三号E星(“黎明星”)首批高精度、多波段太阳图像正式发布。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研究人员,利用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NVST)以及太阳动力学观测站(SDO)的观测数据,探讨了活动区浮现过程的物理本质。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天文学与天体物理》(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上,该项研究工作主要由王金成助理研究员及其合作者闫晓理研究员等人合作完成。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李焱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通过分析p模式震荡频率来探测太阳大气层中小尺度磁场分布的新方法,并且发现太阳光球层中存在一个以前尚未被认识到的小尺度磁冠拼接层。
太阳莱曼阿尔法(Lyα)发射线是太阳紫外光谱中最强的一条发射线。早期的研究表明,耀斑发生期间,该谱线表现出明显的辐射增强。然而由于受仪器观测性能的限制,基于该谱线的太阳观测(尤其是成像观测)一直很少,相关的研究工作也很少。为了弥补这一观测空缺,我国正在研制中的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卫星将搭载能够在该波段对整个日面及低日冕进行高分辨观测的莱曼阿尔法太阳望远镜(LST)。
近地小行星2005UD与其他两个近地小行星(3200)法厄同、1999YC一起共同组成双子座流星群的‘综合母体’(英文简称PGC)。对双子座‘综合母体’成员小行星的观测研究可以帮助理解太阳系小行星、近地小行星和流星体的起源及三者之间的关联问题。云南天文台太阳系小行星物理研究团组的研究人员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小天体研究团组合作,对双子座流星雨母体2005UD的光谱和测光数据进行了反演分析研究,他们发现...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