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进化论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生物进化论相关记录551条 . 查询时间(0.428 秒)
2024年2月19日,江苏师范大学伍少远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周忠和院士、美国哈佛大学的Scott Edwards院士以及美国佐治亚大学的刘亮教授等中美科学家联手,开展了一项深入研究。他们应用基因组和化石数据对现代鸟类的起源进行追溯,获得了颠覆性发现:现代鸟类的起源实际可以追溯到恐龙时代,这一发现挑战了我们的传统认知。传统理论一直将现代鸟类的进化历史与大约6600万年前的恐...
动物体色的本地适应(Local Adaptation)在物种形成和适应性进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然而关于其本地适应的近因(生理生化)和远因(进化)的全面研究仍然十分缺乏。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杜卫国团队和刘峰团队联合攻关,以青藏高原分布的贵德沙蜥物种为研究系统,整合室内外生态实验、基因组测序和遗传验证等手段,揭示了贵德沙蜥体色本地适应的驱动力及生理生化和分子机制。相关成果以Genetically ...
2024年1月7日,记者从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了解到,由该院具体承担实施的“东兴市楠木山村恐龙化石产地专项地质调查”项目目前有了新进展,初步判定东兴市楠木山村恐龙化石形成保存方式,是恐龙死亡腐烂分解后遇上地壳变动发生的地灾事件卷入地下形成,这一形成保存方式在国内非常罕见。
活化石是指起源古老,呈孑遗分布,并保留祖先形态特征的现存生物。这类生物通常有较低的分类多样性和孤立的系统位置,且通常濒临灭绝或者亟需保护。然而,目前对活化石,特别是植物活化石的分子进化和生态特性仍知之甚少。
生物进化和地球环境演变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生物进化和环境适应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是地球-生命系统研究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
转座子(Transposable elements,TEs)是很多生物基因组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在玉米中可达到80%以上。由于转座子序列长,突变速率快,与单碱基变异相比,可以更快速地产生大效应的突变。转座子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基因的功能和生物的表型。尽管转座子研究很多,但目前仍不清楚转座子究竟是对生物进化有利还是有害,遗传负荷变异的驱动力是什么。特别是,物种生境扩张过程中转座子负荷(TE load)...
中国科研人员最新研究发现,最早的恐龙蛋壳为革质蛋壳,并揭示早期恐龙蛋的演化过程。相关成果于近日在线发表于学术期刊《国家科学评论》。
跨越整个繁殖季节,鸟类的亲本哺育包括不同且精心投入的行为模式,如筑巢、孵卵以及哺育雏鸟等。尽管亲本哺育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和进化学意义,然而,在不同哺育阶段,不同性别亲本参与哺育的角色差异以及贡献程度等还不得而知。更深一步,决定以上这些性别差异的影响因子还未进行系统的报道。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行为功能与进化研究组王代平研究员联合英国牛津大学、瑞士伯尔尼大学等相关研究团队,通过比较大量鸟类...
趋同进化指不同物种在适应相似环境压力下,呈现出相同进化特征的现象,是体现自然选择在进化中作用的直接证据。利用基因组数据解析趋同进化的分子机制,为理解物种极端环境适应性进化提供重要线索。青藏高原地貌复杂多样,环境异质性强,孕育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高山生境易受环境变化影响,是探究物种适应性进化的天然实验室。生长在高海拔地区的许多植物具有“温室”状苞叶结构、密被长棉毛以及垫状结构等趋同进化的现象。然而,...
羊蹄甲属约有200个现生种,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至亚热带地区。羊蹄甲属是重要的园林景观植物。然而,相对于该属全球广布、数量众多的现生种而言,化石记录却相对较少,尤其是羊蹄甲属演化早期的化石记录更是稀少,使得这一类群演化和生物地理历史尚不清楚。2023年11月2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在青藏高原南部的拉孜县柳区晚古新世(约56 Ma)植物群中发现了大量羊蹄甲属叶片化石,为解析羊蹄甲...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植物与菌根真菌建立了共生关系,从而显著增强了其对养分和水分的获取能力。约85%的维管植物与菌根真菌共生,其中丛枝菌根和外生菌根是最主要的两种菌根类型。两种菌根真菌及其植物宿主分化出了不同的养分获取策略:丛枝菌根真菌缺乏分泌胞外酶的能力,只能吸收经过腐生菌分解矿化后的无机养分;外生菌根真菌具有腐生功能,能够直接从有机质中获取养分。两种菌根真菌植物宿主的性状也存在显著差异,通常丛枝菌...
在数字化时代,自然历史藏品已经成为生态和进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基于形态特征的标本检索使我们能够迅速获取与之相似的标本,能极大地提高对这些馆藏资源的利用效率,满足相关研究的需求。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高效的特征提取和表征技术。
在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中,基于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叶绿体或线粒体)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常常产生不同的枝形拓扑结构,该现象被称为核质冲突(cytonuclear discordance)(图)。产生核质冲突的机制不一而同,但最常见的是基因渐渗(introgression)和不完全谱系分选(incomplete lineage sorting)。前者的原理是杂交后代物种和亲本物种之一进行不断回交,以达到其核基...
环神经动物是节肢动物的近亲。现生类群包括铁线虫、蛔虫、鳃曳虫等。很多环神经动物有可外翻的吻部,因此又叫翻吻动物。科研人员通过对陕南约5.35亿年前磷酸盐化特异保存化石的研究,发现其中一种类似“五环”的结构可能是环神经动物的翻吻部位肌肉组织,这为环神经动物肌肉系统演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2023年10月11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生物科学》(Proceedings of t...
2023年9月27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富花团队通过对一种蔓足类——龟足基因组的破译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首次发现蔓足类存在古老的基因组加倍事件,这是继鲎和蛛形纲等无脊椎动物后新发现的一个WGD事件,为解析蔓足类起源演化历程提供了关键的分子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和Nature Index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