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计算物理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计算物理学相关记录537条 . 查询时间(0.417 秒)
多年来,消息传递范式作为图神经网络(GNN)的基础,在广泛应用中取得了成功。尽管这种范式在多种任务中颇具潜力,但对图级任务(graph-level tasks)带来了一些挑战,如长程问题(long-range problem)、信息瓶颈(information bottleneck)、过度挤压现象(over-squashing phenomenon)、有限的表达能力(limited express...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许甫荣教授团队发展了第一性原理的多体微扰理论框架下的复动量空间有效算符理论,首次将共振与连续态耦合包含在价空间有效算符的计算中,能自洽地描述滴线区不稳定原子核的能谱、β衰变及其它可观测量。
2023年4月7日,中科院合肥物质院固体所计算物理与量子材料研究部丁俊峰团队联合南开大学王维华教授等,实现了二维磁性材料CrSiTe3的高压结构及层间耦合调控,并利用超低频高压拉曼光谱阐明了其高压相的空间群信息。相关结果发表在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上。
邵斌,男,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凝聚态计算物理和计算材料学,长期致力于包括自旋电子学、二维磁性体系和稀磁半导体等方面的研究。具体研究工作围绕包含磁性杂质的低维材料和体材料中电子自旋相关性质所展开,主要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并结合等效哈密顿量模型方法,深入探寻该类杂质局域磁矩的形成机制和稳定性与局部对称性的关系,以及局域磁矩与宿主材料中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通...
2022年12月31日,安徽大学完全自主研发的量子计算用极低温稀释制冷机,经过反复严格测试,连续循环运行最低温度达到9.2mK,同时获得435μW@100mK,671μW@120mK的制冷量,已经达到国际主流产品的水平,满足了量子计算的温度和冷量需求。该设备的研发成功,标志着我国完全掌握量子计算用极低温稀释制冷机关键核心技术,解除了我国在相关领域长期受制于人的“卡脖子”局面,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安大...
我将结合一些个人的研究体会,介绍与流模型(flow-based generative model)相关的科学问题与科学应用。从计算物理的视角出发,我们将看到流模型与最优输运理论、流体力学、辛几何算法、重正化群、蒙特卡罗采样与分子分子模拟等领域的关联。
Suppose M is a closed Riemannian manifold. For a \(C^2\) generic (in the sense of Ma?é) Tonelli Hamiltonian \(H: T^*M\rightarrow \mathbb {R}\), the minimal viscosity solution \(u_\lambda ^-:M\rightarr...
We consider a periodic homogenisation problem for $\phi^4_2$, a toy model that combines both renormalisation in singular SPDEs and homogenisation. In this case, we show that two different orders of th...
The gravitational collapse of an isolated self-gravitating gaseous star for $\gamma$-law pressure $p(\rho)=\rho^\gamma$ ($1<\gamma<\frac43$) in the mass-supcritical case is investigated. It was first ...
王永,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理论与计算物理。
王山鹰副教授,1989.09-1993.06内蒙古大学物理系理学学士,1993.09-1998.08中科院固体物理所理学博士;研究领域为计算凝聚态物理,发展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及编写大规模并行计算程序,金属合金体系的电子结构计算,团簇的稳定性研究等。
张宏,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999年12月获得兰州大学理论物理博士学位。2000年3月至2003年6月作为博士后研究人员,赴香港浸会大学物理系进行合作研究。2003年7月,来浙江大学物理系近代物理中心工作。研究方向为生物物理,医学物理,计算物理,统计物理,非线性动力学。
韦广红,女,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 [1] 1992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物理系物理专业,2009起任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研究领域为计算物理生物,研究方向为蛋白质/多肽聚集、自组装、蛋白-生物膜相互作用、蛋白-纳米颗粒相互作用、及天然小分子调控蛋白质聚集微观机理的计算机模拟研究。多肽自组装一方面与阿兹海默氏症、帕金森症和渐冻人症等多种淀粉样变性病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在生物纳米材料设计方面有重要应用。因此...
车静光教授,复旦大学学士、硕士,联邦德国明斯特大学博士,1985年至1988年,中国纺织大学基础部;1993年起复旦大学物理系,博士后,副教授(1996年起),教授(1999年起)。研究方向为固体物理学、计算物理学,新颖自旋电子学材料物性操控的计算机模拟和设计。
本文是《计算物理》期刊编辑部与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的一次访谈。访谈从38年前杜祥琬发表在中国第一本计算物理领域期刊,也是全球最早的四本计算物理专业期刊之一的《计算物理》上的一篇文章谈起,分享了他发现非线性中子输运方程、中国1984年10月加入国际物理学界最高组织IUPAP,以及IUPAP成立计算物理专业委员会这三件事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