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热学 >>> 热力学 热物性学 传热学 热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热学相关记录2004条 . 查询时间(0.627 秒)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4000米以上,最高海拔超过8800米,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常被称作地球的“第三极”和“世界屋脊”。全球增暖背景下,青藏高原的增暖速率约为全球平均的两倍,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青藏高原是亚洲主要河流的发源地,降水变化对周围地区水循环有着深远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当地和下游地区的社会生产活动与生态系统安全。诸多气候预估研究均指出伴随全球温升未来青藏高原降水将整体增加,但增加...
本发明涉及基于碳导热管的管带式散热器,具体地说是管带式散热器及其在直接醇类燃料电池系统中的应用。本发明所述换热器由碳导热管带和折叠金属翅片层叠堆压而成的核心散热部件以及第一密封端板和第二密封端板构成。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利于在环境湿度变化条件下维持燃料电池系统的水热平衡,换热器件换热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耐腐蚀,适用于需求高能量的应急电源、电子产品电源及动力电源。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lgorithm and error estimates for solving space inhomogeneous semiconductor Boltzmann equations with multi-valley, which describe the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carriers in semic...
吴桂选研究员,研究方向(1)化工与能源材料热力学及物性数据库开发(2)基于数据库和人工智能的多目标优化与设计(3)复杂反应器的过程模拟与优化(4)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
一种高温度梯度定向凝固设备,所述设备具体包含有下述组成部分:加热室(1)、模壳(2)、冷却金属液池(3),循环水冷装置(4),升降机构(5),熔炼室(6);本发明采用针对模壳底部主动进行水冷快速高效传热,模壳(2)侧向浸入液态金属中快速传热的复合冷却方式,使传热效率更高,从而获得的更高的温度梯度。可以生长质量更高、长度更长的零部件。
2023年11月16日,深海极端环境模拟研究室在国际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Experimental determination and thermodynamic modeling of the hydrogen sulfide hydrate solubility in wat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测量了H2S水合物溶解度,并给出了热力学...
刘吉堂,男,1965年生,汉族,东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热能工程专业,现为能源与动力学院副教授。主持及参加过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已发表论文十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等二十余项。
夏永军,男,1971年生,汉族,华北电力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热能工程专业,现为能源与动力学院副教授,学院党总支委员。曾获校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主持及参加过各类教研20余项,科研多项,论文多篇;其中教研获得辽宁省高等教育研究优秀学术成果三等奖等4项,参与教材编写4部,其中《汽轮机设备及系统》为辽宁省首届国家教材建设优秀教材,主讲课程《汽轮机设备及系统》为省一流本科课程,...
卫运钢,男,1971年生,满族,东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热能工程专业,现为能源与动力学院教师,副教授。主持及参加过各类教研/科研项目10余项,已发表论文20余篇,获校级教学名师称号。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专利:功率放大管散热结构
无源自适应热管理技术(Passiveself-adaptive thermal management)是无需外界能源驱动、通过材料自身理化性能调控和设计即可实现环境响应热管理行为的技术,包括自适应降温和保温等,在极端环境人体热管理(Personal thermal management,PTM)、建筑无源调温系统以及碳减排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通过凝胶、气凝...
2023年8月10日至12日,由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哈尔滨工业大学、大同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低碳热转化国际研讨会在山西大同召开。本次会议以建设清洁低碳现代能源体系的需求为导向,以“能源与工业领域的低碳热转化”为主题,汇聚来自国内国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有关研究人员,围绕能源低碳热转化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展开广泛深入的交流研讨。
空间高真空环境中航天器的主动排液或液体意外泄漏,往往会因系统快速失压引起液体过热闪蒸,形成复杂的气液两相流动与传热现象。针对管内液体闪蒸两相流动与传热基本规律的研究,对提升航天活动的可控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人类探索空间极端环境中的相变传热规律、支撑对空间环境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进入21世纪,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加速了能源的消耗,进而引发了不必要的能源危机,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极端天气。其中,基于空调的空间制冷和供暖等是能源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每年约占全球能源消耗的12%。在发达国家,建筑系统能耗的占比甚至提高到40%以上。尽管已经采用了传统的隔热材料和相关的加热-冷却设备,但是目前迫切需要的是开发具有非能耗或者低能耗的新型热调节材料和技术。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