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构造地质学 >>>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知识库 构造地质学相关记录920条 . 查询时间(3.702 秒)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的重要战略部署,进一步强化原始创新,推动学科交叉,应对研究范式变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拟资助“深下地幔关键物质循环过程及其效应”原创探索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原创项目”)。该原创项目旨在通过地球科学与高压物理、高压化学等多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结合地球超深部研究的最新重大发现,探索重大地质事件中超深部过程控制地球表层演...
通常认为地幔具有均一的氧同位素比值(正常地幔橄榄石δ18O = 5.18 ± 0.28‰),而地壳物质则变化较大,因此氧同位素可为地壳再循环、地幔不均一性等研究提供重要约束。深部幔源岩浆中偏离正常地幔氧同位素值的信号一般被归因于陆壳混染、壳源物质俯冲再循环进入源区、原始地幔不均一等因素。目前对深部幔源岩浆穿过大陆岩石圈地幔(SCLM)时能否导致氧同位素组成的变化仍缺乏了解。
阿留申-阿拉斯加俯冲带位于北美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太平洋板块和雅库塔特微板块在阿拉斯加中南部的复合俯冲,导致了该地区活跃的火山和地震活动(图1)。受前人成像研究的分辨率及精度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对俯冲板片形态、深部各向异性结构以及德奈利火山间隙的成因等科学问题的认识还存在争议。由于地震Pn波的射线路径集中在地幔顶部,Pn层析成像可以获得地幔顶部这一重要层面高分辨率的速度和各向异性结构,可以为认识...
汇聚板块边缘是两个相互汇聚和消亡板块间的边界,包括一系列重大地质过程: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俯冲板块在不同深度发生变质脱水和部分熔融,所产生的流/熔体交代上覆地幔楔导致壳幔相互作用,地幔楔部分熔融引起弧岩浆作用形成弧型新生地壳,新生地壳部分熔融和分异结晶产生陆壳等,因而是连接地球深部圈层与表生层圈的关键区域,也是理解和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核心所在(Schellart et al., 2010)...
相比于大洋,大陆是与人类社会更为密切的地质单元,其成因和演化历史也是地球科学领域最基础、最关键也是最前沿的科学问题之一,对于理解塑造地球形态的地球动力学过程、板块构造的启动时间以及与生命起源演化等密切相关的全球氧、磷等元素循环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吸引了大量研究者的目光。然而,目前对于大陆形成和演化历史的认识还远远不够。现代大陆地壳主要是由富硅富铝的偏长英质岩石组成,板块构造体制下的俯冲带,是大陆形...
造山带是板块构造中最为活跃的单元。通常,一条造山带新生于刚性板块间的汇聚和挤压作用之下,在板块碰撞拼合之后,由于其身处板块内部,会因为风化剥蚀作用逐渐地销声匿迹。几千万或几亿年之后,在外部新的板缘构造体系的驱动下,这条古老的造山带会再次活动,形成高耸的山脉,称为重生。造山带的“新生与重生”是地球演化历史中的普遍现象,然而驱使造山带“旋回式”演化的动力如何持续与继承是当前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争议性问题。...
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板块构造”理论确立以来,俯冲带的形态、演化等方面研究是科学界研究的热点,俯冲带如此重要,可它是如何起始的,是自发还是诱发形成的,一直以来有争议。虽然大家倾向于认为板块俯冲始于洋内俯冲,但由于现今构造格局中典型洋内俯冲环境并不广泛存在,使得洋内俯冲起始和演化过程的研究也存有较大争议。既然要研究洋内俯冲,显然目标就必须定位于大洋板片。除了大洋深海钻探之外,最容易获得大洋板片样品...
太阳系中的类地行星和月球都具有类似的核-幔-壳结构,但唯独人类居住的地球具有长英质的大陆地壳。大多数情况下,大陆地壳比大洋地壳古老得多。最古老的陆壳岩石年龄高达40亿年,最古老的锆石年龄高达44亿年,而最古老的洋壳年龄不超过2.5亿年。从这个意义上讲,大陆地壳比大洋地壳保存了更多关于地球地质演化历史的信息。大陆为人类提供了适宜的居住场所和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因此,大陆何时、何地、如何起源、增生、改...
在人口稠密且容易发生破坏性地震的特大城市(如洛杉矶、旧金山、成都、东京等),开展城市盆地结构探测对地震灾害监测与风险评估至关重要,因为盆地的“场地效应”会放大地震动的振幅、增加其持续时间。近年来,随着便携式一体化短周期节点地震仪的快速发展,短周期密集台阵探测已成为低成本、高分辨约束城市盆地结构的重要手段。然而,相比于传统宽频带地震仪,短周期节点地震仪具有噪音水平高、观测周期短(电池供电,充电一次可...
地幔对流是地球内部的重要动力学过程,是板块构造、大陆形成和漂移、火山作用、地震和造山运动的根本原因(Lowman, 2002)。地幔对流使得地球内部热能向外传播,化学物质不断循环,并在地球表面产生动力学地形。约束地幔的热-化学结构的时空变化将有助于提升对这些相互关联的现象的理解。然而这个具有巨大挑战性的课题需要整合多种学科的观测。 目前探测地幔热-化学结构的两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火成岩地球化学和地...
软流圈是地球内部一个“承上启下”的圈层。软流圈地幔在大洋中脊被动上涌而发生减压熔融,形成的熔体向上抽取进入岩浆房并经历一系列演化后形成洋壳,熔融的残留即为大洋岩石圈地幔。根据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较为均一的化学成分,早期研究推测地幔对流可有效导致软流圈化学组成的高度均一化。然而,最近20多年深海橄榄岩的同位素研究成果表明软流圈在不同尺度上存在高度的不均一性。其中,最为瞩目的成果是利用Re-Os...
流纹质火山作用往往伴随着剧烈的火山爆发,可以产生严重的社会灾害。流纹质岩浆通常来源于上地壳岩浆储库,该储库中主要包含早期结晶的矿物晶体和矿物粒间的高硅流纹质熔体(合称为晶粥体);将高硅熔体从岩浆储库中抽离出来是流纹岩火山喷发前的主要深部过程(Bachmann and Bergantz, 2004; Hildreth, 2004)。抽离的流纹质岩浆经火山通道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岩,包含堆晶的残余相经冷却...
全球大多数成因与板块活动有关的火山沿着板块边界分布,而一些远离板块边界的板内火山,其成因不能用经典的板块理论解释,一直是地学界关心的热点问题。中国东北地区有广泛发育的590多座新生代板内火山,其中位于大、小兴安岭和松辽盆地的边界三角区域的五大连池火山群喷发富钾玄武质岩浆(图1),区别于东北地区其他大部分喷发钠质玄武岩浆的火山,如长白山火山。五大连池火山群独特的岩浆性质意味着特殊的火山活动机制,前人...
赵葵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华南花岗岩及钨锡铀等金属矿床成因的研究工作。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各1项。共发表SCI期刊论文90多篇,他引超过2500次。2013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项目。
李侠男,汉族,1943年生,陕西省岐山县人,中共党员,长安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68年毕业于西安科技大学(原西安矿业学院地质系),1968年至1979年在山西省一四四煤田地质队地质科工作,1979年至1982年在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长安大学(原西安地质学院)攻读研究生,获理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为张伯声院士助手并任教。曾任地质构造研究所副所长、《地质构造学刊》总编辑、长安大学校级教学督导等...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