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球物理学 >>> 固体地球物理学 >>> 地球动力学 地球重力学 地球流体力学 地壳与地形学 地球内部物理学 地声学 地热学 地电学 地磁学 放射性地球物理学 地震学 勘探地球物理学 计算地球物理学 实验地球物理学 固体地球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知识库 固体地球物理学相关记录8152条 . 查询时间(4.491 秒)
地球磁场的强度、磁倾角(磁力线与地平线之间的夹角)和磁偏角(地理北与磁北之间的夹角)的组合是地球上不同位置的重要 “地磁特征”。研究表明鸟类可以利用这些地磁特征结合其它线索非常精确地返回到其出生地点几米的范围内(Thorup et al., 2007; Mouritsen, 2018)。即使在迁徙过程中发生很大的偏航,鸟类也能够调整自己的飞行方向,从它们所经历的磁场信号所暗示的位置 “返回”其正确...
摘要:全球板块边界系统的形成是板块构造出现的关键一步,数千公里的板块边界是如何在极短的地质时间内形成的,至今仍尚不清晰。为了判别俯冲起始和板块边界形成的驱动力,荷兰科学家van Hinsbergen对105 Ma左右印度和非洲板块之间形成的一条长度超过12000 km的板块边界进行了全面重建,分析得到:同时代上升的地幔柱是板块旋转唯一可能的触发因素,厚的克拉通岩石圈在地幔柱诱发板块旋转进而触发俯冲...
热点是指地球表面长期经历火山活动的地区。来自全波形层析成像结果显示,太平洋下方的超级地幔柱近垂直上升到地幔过渡带的底部,进入到上地幔 (French and Romanowicz, 2015);来自前驱波和接收函数的结果显示,地幔柱似乎在部分区域已经穿过地幔过渡带,进入到上地幔中,不仅使地幔形成热和化学异常 (Yu et al., 2018; Kemp et al. 2019),也可能将核幔边界的...
古特斯洋是亚洲众多地块拼贴汇聚过程中形成的最重要的大洋之一,其西部分离于冈瓦纳和劳亚大陆,东部分隔原始亚洲大陆块体与冈瓦纳大陆。古特提洋东部至少涉及两个“洋盆”或者古特提斯洋的“分支”,包括古特提斯洋北支古金沙江洋(勉略洋)和南支龙木错-双湖洋。了解这两个洋盆的演化历史对于理解整个古特提洋至关重要。
地球内部广泛存在地震各向异性,其中地壳与地幔介质各向异性尤为显著(Crampin and Peacock, 2008;Silver, 1996),而有关地核介质各向异性的研究较为鲜见。地核各向异性对理解内核的生长过程起着重要作用,将有助于理解“地球发电机”的演化模式。
北京时间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青海海北洲门源县发生6.9级地震,震中位于N 37.77°,E 101.26°,震源深度10km。通过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方法处理哨兵1号(Sentinel-1)卫星影像,干涉雷达(InSAR)初步结果显示此次地震为走滑地震,降轨最大形变量约为70cm。
和许多类地行星相同,地球长期演化的主控因素是地幔温度,地幔潜温(potential temperature)长期降低(secular cooling),改变着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强度和相态,这使得早期板块构造的方式可能与现今不同。西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也是保存最好的克拉通地区之一,特别是其西北部分记录了从太古代到元古代的复杂演化历史,是认识早期板块构造动力学过程和机制的理想场地。然而,西北澳...
在高山峡谷区,岩体滑坡对地表侵蚀、化学风化、水文过程、碳循环和地貌演化等过程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岩体滑坡,尤其是大型岩崩,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威胁着人类生命财产的安全,并对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因此,为了更好地量化滑坡引发的物质流动和减轻滑坡危害,岩体滑坡规模的控制要素一直是地球科学及工程减灾领域的研究难点和热点问题。
远离板块边界的人类工业活动导致的诱发地震已经成为了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全球性问题。过去的主流观点认为与水力压裂和注水行为相关的诱发地震的机理为潜在活动断层内部孔隙压力的升高导致的断层抗剪强度的降低(Guglielmi et al., 2015; Rubinstein and Mahani, 2015; Weingarten et al., 2015),比如美国中部大陆的诱发地震活动,但这种机制不适用...
地球内部变化过程对了解地球演化历史至关重要。但由于地球深部物质保存困难,对早期(3亿年前)板块俯冲模式、地幔柱出现以及大型低剪切波速区稳定性等地球内部过程的认识缺乏约束。而古地磁记录特别是古地磁强度,可作为反映地球发电机启动、地球内核形成等早期地球深部过程的关键指标。显生宙存在数千万年不发生磁极倒转的超静磁期,这一过程被认为与地球深部的变化有关。目前古地磁结果显示地质时期可能存在三个超静磁期,分别...
双俯冲带普遍暴露出大陆边缘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这一现象受到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台湾造山带和阿尔卑斯造山带均形成于极性相反的双俯冲-碰撞体系,却暴露出不同的高压和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类型(图1)。然而,该体系下大陆边缘俯冲、碰撞和折返的动力学演化过程以及控制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俯冲和折返的关键性参数至今未被充分研究和理解。
缅甸位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斜向俯冲的交汇位置,是研究板块俯冲动力学的理想区域。板块俯冲不仅使缅甸地表产生了强烈的变形,形成了长约1250 km的实皆断层和南北走向的印缅山脉(图1a),同时在深部也可能影响了该地区的地幔流场。描述壳幔变形和地幔流动的最有效和最常用技术之一是剪切波分裂,然而由于缅甸地区缺少宽频带地震台站数据,对XKS(包括SKS、SKKS和PKS)震相的剪切波分裂分析仅局限在极少数台...
上地幔部分熔融控制着地球内部热演化、挥发份输送到大气圈的通量及地幔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属性等(Dasgupta et al., 2013)。碳在地球内部以多种形式存在,包括存在于岩浆、流体和矿物晶格中等,与上地幔的熔融行为密切相关(Aiuppa et al., 2021)。固体地球深部的碳元素通过休眠或喷发期的火山脱气作用,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至地表的大气圈,从而控制着地球内部与表层系统的长时间...
地壳中的流体-岩石相互交代作用过程控制着地壳流变学性质、孔隙度结构和金属元素重新分布。许多世界级金属矿床,例如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和斑岩铜金矿床,通常形成从钠化到钾化的蚀变分带。这些蚀变带是岩石和流体之间热力学不平衡的结果。主流的共识是:这种蚀变分带是由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引起,例如流体冷却、减压沸腾、水岩比值降低等。此外,水岩相互作用过程通常被近似处理为平衡系统。
Wilson (1963) 根据太平洋、大西洋及印度洋中火山岛的分布特征及年龄顺序提出了热点假说, 该假说认为岩石圈下的热点是相对“静止”的,当岩石圈从其上方漂过时,就会形成线状分布的火山岛链。在此基础上,Morgan (1971)提出的地幔柱假说,指出热物质自核幔边界(core-mantle boundary, CMB)上升,形成细长的柱状体并到达地表,称为地幔柱,而热点则是地幔柱在地表处的表现...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