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气候学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库 气候学相关记录1680条 . 查询时间(4.903 秒)
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简称抗性基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挑战之一。目前,全球变暖导致冰川加速消融,冰川环境中存留的耐药菌及其携带的抗性基因有可能随冰川消融输出到下游湖泊、河流等环境中,对下游环境的生态安全和居民健康产生潜在威胁。虽然青藏高原环境较洁净,但外源抗性基因可随大气环流扩散至高原冰川,这些抗性基因继而在冰川...
东亚气候过渡带(TCZ,Transitional Climate Zone)是季风主导的湿润区向西风带主导的干旱区的过渡区域,水资源匮乏,对气候变率和气候变化十分敏感,且生态脆弱,气象灾害频发,因此对其干湿变化特征及机制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气候、生态和社会意义。近60年的观测数据分析表明:与全年干湿状况不同,TCZ 夏季干湿量变化趋势并不明显,且其变化主要由降水主导的3-8年的年际周期振荡为主。通过...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植被指数显著增大,包括中国在内,植被有明显“变绿”的趋势。然而,目前基于遥感数据对植被覆盖变化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争议。中国地域辽阔,气候特征多样,植被类型丰富,人类活动影响剧烈,植被变化的原因更加复杂,迫切需要对中国不同气候区植被与人类活动和气候因子的关系及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为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极端的热带气旋频繁袭击西北太平洋沿海地区,例如2021年的超强台风“雷伊”和2022年的超强台风“轩岚诺”,给周边地区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合理预估未来增暖情景下热带气旋的变化对相关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至关重要。为了得到对热带气旋活动更为合理的的预估,许多研究从不同的方向着手提高用气候模式模拟热带气旋活动的能力,包括提高模式的分辨率,改进热带气旋的识别算法,使用海气耦合试验取代海气非...
2020年夏季我国长江流域遭遇重大洪涝灾害,总降雨量达759.2mm,为1961年以来最多。以往研究中,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异常偏多往往与超强东太平洋型厄尔尼诺事件有关。然而,2020年前冬热带太平洋只表现为弱的中太平洋型厄尔尼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周连童研究员团队从北印度洋(NIO)和热带北大西洋(NTA)海温出发,研究了两大洋海温异常对2020年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异常的影响和机...
在2020/21年冬季的前半段(2020年12月1日-2021年1月10日),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持续偏强(一次全国型强冷空气,两次全国型寒潮),导致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显著异常偏低,部分站点最低气温甚至突破台站历史观测极值。但是国际上各机构(包括NCC、NCEP、ECMWF和JMA)的季节预测模式提前一个月并未对2020年12月的极端低温给出较为准确的预测。而中科院地球系统模式气候模式版本CA...
青藏高原湖泊众多,被称为 “亚洲水塔”,湖泊面积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57.6%,是我国主要的湖泊分布区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受全球变暖影响,青藏高原地区大部分内陆湖泊呈现扩张趋势,南部的湖泊出现一定萎缩。青藏高原的内陆湖泊因其地理位置偏远,较少受到人类活动影响,因此其动态变化可以很好地反映出气候变化对湖泊的影响,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指示器”。
气候系统受地气相互作用过程的显著影响,在没有强平流效应的情况下,地气相互作用过程通过驱动云和降水的昼夜循环,极大地影响地球表面的水和能量循环。对于降雨和地表过程的反馈,不同地点和季节的研究结论不同,表明该反馈过程具有复杂的依赖性。然而,现阶段对于这种依赖性知之甚少,并且由于降水对土壤湿度的逆向响应,可能造成低估反馈强度。
欧亚大陆气温对我国的生产生活有很大的影响。过去的研究多关注冬季和夏季欧亚大陆气温,对春季的关注较少,但春季作为冬夏交界的季节有着重要的媒介作用,探明春季气温的特征及影响因子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夏季气温特征。近期有研究表明北大西洋三极型海温导致了春季欧亚大陆三极型气温,但并没有区分强度和极性。
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等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储存了大量的淡水资源,有“亚洲水塔”之称。高原夏季降水总量约占高原大部分地区年总降水量的70%以上,是“亚洲水塔”的重要补给来源。高原夏季降水的变化不仅会影响水资源分布,也会影响青藏高原的热力强迫作用,并对北半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火山爆发是自然外强迫中的重要因子,喷发后产生硫酸盐气溶胶,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产生冷却作用,影响水循环,在过去千年气候变化...
东亚夏季风主要受到海陆热力差异的驱动,表现为较强的南风和充沛的降水。每年东亚夏季风建立和撤退的时间不同,造成雨季持续时间不同,对东亚地区天气气候产生重要的影响。
亚洲气候以东部湿润季风气候和西部干旱气候为典型特征,影响着世界上超过一半人口的生活。近年来,极端洪涝/干旱事件的频发,不但严重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也危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了解亚洲气候的形成与演化可为未来气候预测、生态环境治理及防灾减灾提供参考和依据。
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变暖正深刻影响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器测记录时长的有限性,无法全面获取地球气候系统的变化规律,因此利用地质记录延长气候变化历史,结合气候模式模拟,对全面认识地球气候系统演变的规律及其机制、气候模式评估和未来气候预测至关重要。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面积约占其总面积的54-70%,有近530万人在这里生活,具有重要的生态-生产功能。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19-60%的天然草地处于不同程度的退化状态,包括物种组成显著变化、生物多样性降低、植被盖度和生产力下降、土壤养分和有机质下降等。然而,对气候变化(如增温增湿、氮沉降增加等)以及人类活动(如放牧、围封、保护区建设、定居工程等)如何影响上述变化过程及其影响机制尚缺乏深入认识...
研究冰消期季风和温度的演化过程对理解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川融化对东亚季风和温度的影响有重要启示意义。目前,关于倒二冰消期(大约136-129 ka BP)东亚季风演化的古气候记录已经非常丰富(例如黄土磁化率、石笋氧同位素记录等)。然而,由于温度指标相对匮乏,并且已有古温度记录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一致性,因此关于倒二冰消期东亚季风和温度之间的相位关系仍不清晰。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