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球科学总论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地球科学总论相关记录718条 . 查询时间(0.303 秒)
类地行星核处于行星内部的最深处,是深空探测领域最为神秘的区域;同时也是类地行星能量的策源地,不仅蕴含着类地行星早期演化的重要线索,也可以通过液态铁合金的对流产生磁场,对行星表面的环境产生重要影响(Stevenson, 2001; Stevenson, 2008)。
火星地震事件主要包括低频事件 (low-frequency event)和高频事件 (high-frequency event)。其中低频事件的震源主要分布于火星地幔内,包含穿透火星地幔的震相(图1),对于约束火星上地幔结构有重要意义。
经过国际多个科研团队的通力合作,今年7月23日Science连续刊发了三篇文章(Khan et al., 2021; Knapmeyer-Endrun et al., 2021; Stahler et al., 2021),逐一揭秘火星壳、火星幔和火星核的神秘面纱,人们终于第一次“看到”包括火核在内的火星内部结构,对火星内部的物质组成也有了新的认识。
美国霍尔伍兹海洋研究所海洋化学和地球化学实验室Alan M. Seltzer等人,将全球六大洲40年以来的地下水惰性气体数据与新测量的热带地区地下水惰性气体数据相结合,生成了LGM时期惰性气体温度(NGTs)全球综合记录;通过对晚全新世年轻地下水(补给年龄≤5 ka)的NGTs和现代年均地表温度(MAST,温度范围在2–33 ℃之间)的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图2),评估了NGTs的准确性以及常用于将惰...
2021年7月29日,《陨石学与行星科学》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题为《中国依兰陨石坑:撞击起源的证据》的论文。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鸣课题组联合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科学家撰写的论文详细地报告了依兰陨石坑的发现及其主要地质特征、撞击证据和形成历史。
2021年7月29日,Meteoritics and Planetary Science(《陨石学与行星科学》)以封面文章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科学家联合撰写的研究成果Yilan crater, China: Evidence for An origin by meteorite impact(《中国依兰陨石坑:撞击起源的证据》)。该成果探究了依兰陨石坑的发现及其...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鼎湖山站王琛博士与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研究人员合作,量化并降低了数值模型在陆—气耦合模拟中的不确定性。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宋涛团队系统分析了中国科学院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通量塔观测数据,研究发现亚热带森林冠层内外臭氧通量和干沉降速率差异明显,差异在9:00~15:00达到最大。
Twenty months after declaring a climate emergency and establishing a set of vital signs for the Earth, a coalition headed by two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researchers says the updated vital signs "large...
2021年7月15日-26日,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森林遥感团队倪文俭研究员带队,联合中国林科院资信所、北京林业大学、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等单位开展了广西野外森林三维结构调查。克服了36°C - 37°C的酷暑,数百米高差的复杂地形和天气多变等不利因素,在150公里长、85公里宽范围内的11个采样区域开展了50架次的无人机飞行作业,获取地面分辨率约为0.1m的航摄影像1.1万余景,覆盖范围约50平方...
清华大学地学系俞乐课题组联合国内外多所研究机构,在动态全球植被模型 ORCHIDEE-MICT 中开发了新的油棕模块(ORCHIDEE-MICT-OP版本),通过引入油棕特有的“叶元”结构和果实收获库,修改油棕的碳分配过程,并校准了模型中的相关参数,实现了油棕具体形态、物候和生长过程的模拟。
生物能源碳捕获与封存作为一种大气二氧化碳(CO2)负排放技术,是未来发展情景中最主要的气候变化减缓措施之一。能源作物的地上生物量需要周期性收获,收获时生物量里面的养分也会从生态系统中流失。如果这部分流失的养分不能及时被补充,土地会变得贫瘠,从而限制之后的作物生长。在未来大规模种植情景下,维持生物能源作物持续生长和收获的养分需求量尚不明确。近日,清华大学地学系李伟课题组联合国内外多所研究机构,针对全...
2021年7月26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简称“地学系”)张强教授课题组在《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在线发表题为“2002–2017年中国大气细颗粒物污染及其健康影响变化的驱动力”(Drivers of PM2.5air pollution deaths in China 2002–2017)的论文,系统解析了2002–2017年间我国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
中国黄土是全球古环境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在黄土-古土壤地层对应冰期-间冰期旋回的基础上,黄土的调谐年代框架被建立起来。然而,在亚冰期-间冰期尺度上,黄土年代的理论基础尚不完善,限制了黄土年代的精确性和对黄土记录的正确解读。
我国南方广泛分布的岩石风化地层夹杂孤石及软弱结构面发育,形成的残积土具有易扰动性、遇水软化、崩解等不良地质特性。目前工程中常采用爆破的方式处理孤石,爆破产生的应力波与冲击荷载会对周围残积土产生强烈扰动,设计中如果仍沿用勘察得到的力学性质指标而未考虑冲击荷载引起的土体强度衰减,会对隧道的安全与稳定性产生较大隐患。因此,开展地铁线路中爆破冲击荷载对土体扰动及其力学响应研究十分必要。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