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星系与宇宙学 >>> 星系动力学 星系天文学 运动宇宙学 星系际物质 大爆炸宇宙论 星系形成与演化 宇宙大尺度结构起源与演化 星系与宇宙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知识要闻 星系与宇宙学相关记录609条 . 查询时间(0.348 秒)
宇宙再电离过程发生在约130亿年前,涉及宇宙中第一代天体的诞生和整体宇宙的最后一次重大相变。该过程中,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氢”在整体中性氢的环境里,在第一代恒星、星系和黑洞所产生的紫外光子的电离作用下,变成了整体电离氢。因此,宇宙再电离研究是当前天文学前沿的领域之一。韦布空间望远镜和下一代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都将“宇宙再电离”纳入核心科学目标。
2022年首场水星大距即将上演。天文科普专家介绍,1月7日,水星将迎来东大距,如果天气晴朗,感兴趣的公众可在黄昏时分,借助双筒望远镜或是小型天文望远镜一睹水星“芳容”。作为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水星经常湮没在太阳的光辉中,平时人们很难看到它,只有等到水星和太阳的角距达最大即“大距”时,才最有希望目睹水星。水星在太阳东边称“东大距”,在太阳西边称“西大距”。东大距时,可以在黄昏时分的西方地平线上方找到...
俄罗斯科学院空间研究院核行星学研究室主任伊戈尔·米特罗法诺夫向媒体表示,俄科研人员发现了火星上带有纯净的冰水沉积物的区域。这一发现是在对俄欧轨道飞行器微量气体探测器上的俄罗斯光谱罗盘和高分辨率超能中子探测器的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得出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期刊《伊卡洛斯》上。
科技日报北京12月20日电 (实习记者张佳欣)宇宙膨胀率,即哈勃常数提供了对宇宙规模、年龄和密度的重要估计。近日,根据哈勃太空望远镜的最新测量,宇宙空间中一些未知的“成分”正迫使宇宙比科学家根据模型预测的速度更快地膨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蔡一夫教授带领国际合作团队发现了婴儿宇宙处在高能物理的“沙漠”能区时,存在原初引力波共振的非线性理论现象。原初引力波信号通过该现象过程,能给被共振放大4至6个数量级乃至更大,从而被原初引力波探测器检出,可用于验证某些传统物理“不可触及”的宇宙起源理论模型。这个新结果可以为国际上盛行的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建设提供重要科学目标,也为搜寻超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高能新物理打开了一扇窗...
国际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近期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李振威博士与合作者的研究成果。该成果展示了脉冲星自转对毫秒脉冲星吸积质量的影响,进而可以对观测到的脉冲星诞生质量作出限制。
新华社讯 (记者周润健)有望成为本年度最亮彗星的C/2021 A1彗星(即伦纳德彗星)于本月12日飞抵离地球最近的位置,并于2022年1月3日通过近日点。由于该彗星亮度较高,连日来,我国不少天文爱好者在黎明前的东方低空观测和拍摄到它。
星系演化中一个长期困扰着人们的问题是星系如何源源不断地获得气体来补充其持续的恒星形成对气体的消耗,维持星系演化进程。宇宙学理论模型认为宇宙中的热气体自然冷却会给星系带来新的冷气体,并预言这种吸积分两种,由周边热气体晕直接冷却产生的热吸积,和沿着宇宙纤维大尺度结构流向星系的冷吸积。这些冷气体可以通过中性氢21厘米谱线观测到。但纤维结构中的中性氢气含量很低(约0.1%),仅有1016 cm-2的柱密度...
近期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PMO)、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联合天文学研究中心、德国波茨坦天体物理研究所(AIP)三家单位的科研团队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Cosmic Web-Halo Connection Between Twin Universes”发表在国际天文学顶级期刊《天体物理杂志》(Astrophysical Journal)。
近期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PMO)、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联合天文学研究中心、德国波茨坦天体物理研究所(AIP)三家单位的科研团队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Cosmic Web-Halo Connection Between Twin Universes”发表在国际天文学顶级期刊《天体物理杂志》(Astrophysical Journal)。
近日,上海天文台观测高能天体物理组的科研团队利用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Hard X-ray Modulation Telescope,简称HXMT,中文“慧眼卫星”)在著名黑洞双星天鹅座X1的软谱态时探测到88mHz的高能准周期振荡信号,相关研究工作已发表在国际期刊《天体物理学期刊》(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据美国太空网10日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露西”号探测器已经通过所有发射前测试,将于美国东部时间10月16日从卡纳维拉尔角太空军基地发射,开启为期12年的探险旅程,访问8颗古老的“特洛伊”小行星。NASA称:“‘露西’将首次向我们展示构成行星的原始天体的多样性。”
2021年10月1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部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曾华凌教授课题组和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郭光灿院士团队龚明教授课题组在二维铁电体光伏效应研究中取得新的进展。该联合研究组在室温二维铁电材料CuInP2S6中观察到了显著增强的体光伏现象,并研究了该现象的维度过渡行为,确定了其临界厚度,这些结果为理解空间反演对称破缺体系中电极化主导的光电转换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证据。相关...
近日,西华师范大学罗杨平研究员、王坤副研究员、捷克科学院天文研究所Peter Nemeth博士、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韩占文院士合作利用LAMOST和Gaia数据对银河系1587颗热亚矮星进行了研究,给出了银河系晕、薄盘、厚盘以及球状星团中热亚矮星的重要观测特征,揭示了不同环境中热亚矮星的起源。成为该研究领域一项非常重要的实质性进展。
近期,国际天文界最具影响力的综述期刊Annual Review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年评》,简称ARA&A)特别邀请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东苏勃研究员撰写述评文章,对太阳系外行星统计这一研究领域进行系统总结和展望。这篇题为《系外行星统计及其理论意义》(Exoplanet Statistics and Theoretical I...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