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生物医学工程 >>> 人工器官与生物医学材料学 >>>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人工器官与生物医学材料学相关记录1091条 . 查询时间(0.407 秒)
美国莱斯大学的生物工程师14日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的新研究中,介绍了一种生物活性支架。这是一种完全来自脱细胞骨骼肌的可调电纺支架,可促进受损骨骼肌的再生。
徐力,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包括:1.肿瘤纳米药物智能输运;2. 植物源肽类物质的制备和纳米效应研究;3.纳米酶的反应机制和功能性研究;4.疾病标志物的纳米医学检测及应用。荣誉称号: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女科学家分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生物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自由基生物学和自由基医学分会理事;吉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主持国家“8...
浙江大学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5年12月被批准立项建设,并于2008年5月通过教育部验收。2009年2月,教育部正式任命郑强教授为重点实验室主任,江明院士为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2013年9月,重点实验室通过第一轮评估;2014年6月,教育部正式任命郑强教授为重点实验室主任,江明院士为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主任。2020年1月,重点实验室通过第二轮评估;2020...
为促进生物材料与再生医学相关学科发展,加快校企合作与科研成果转化,5月9日,上海纳米生物材料与再生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东华大学。校内外嘉宾和代表共计100余人出席开幕式。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纳米调控中心杜学敏研究员被遴选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旗下Nanoscale期刊2021年度Emerging Investigators,该荣誉颁授给在纳米领域有重要创新性研究成果的优秀青年科学家,他们在纳米科学与技术方面取得的成果被认为有望影响未来纳米研究的发展方向。杜学敏研究员还受邀在Nanoscale 2021 Emerging Investigators专...
2021年4月19日,为表彰先进、树立榜样,激励广大女职工立足新时代、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先进女职工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陈春英研究员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陈春英研究员立足国内,以研究纳米蛋白冠的结构、性质和功能为导向,带领团队建立纳米材料与生物体系相互作用的创新分析方法、在探索纳米药物新功能、研发传染性病毒疫苗纳米佐剂和医疗防护纳米...
由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等21家单位共同发起的“生物材料创新合作平台”,15日在北京正式成立。生物材料是用于修复或替换人体组织的高精尖材料,其作用药物不可替代。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生物材料包括医用金属材料、生物陶瓷材料、医用高分子材料、生物降解材料、生物医学复合材料等。
研究结果显示,人血清白蛋白药物递送纳米系统可显著提高治疗药物的入脑效率和脑内滞留能力。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显示,该纳米药物可改善神经元形态学改变,挽救记忆障碍,减缓疾病的发病进程。长期以来,当大脑因疾病需要进行药物治疗时,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方式把药物送达所需的脑组织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中科院金属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与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东北大学、南京大学等单位合作,开发出一种柔性碳纳米管—量子点神经形态人工视觉光电传感器。近日,该成果以“面向神经形态视觉系统的柔性超灵敏光电传感阵列”为题,在《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人工视觉系统的开发,既要重新创建人工系统的灵活性、复杂性和适应性,又要通过高效率计算和简洁的方式来实现它。目前,人工视觉系统往往采用传统的互补金属氧...
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和印度理工学院马德拉斯分校的研究人员利用一种微型3D打印的培养系统,培育出自组织脑组织(即类器官),并可实时研究其生长发育。这一成果发表在美国物理联合会杂志《生物微流体》上。目前也有可以实时观察类器官生长过程的商业培养皿,利用微流技术使营养液通过连接到微型平台或芯片的小管输送,但这些微流控器件制造难度大、成本高,且只能与特定显微镜兼容。
Wiener在控制论(Cybernetics)中强调了两大类控制对象:机器与动物.半个世纪以来,机器控制领域已形成一套较为完备且先进的控制理论,而在生物控制方面,由于生物系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生命的基本组成单位—细胞的控制仍然进展缓慢.近年来,随着合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基于细胞—计算机交互的胞外控制手段开始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为细胞控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近日,《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通过专家论证。该规划提出了未来5年,我国医疗设备行业重点发展的七大领域,其中一个就是包括人工器官在内的植介入器械领域。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器官的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它的出现和临床应用拓宽了疾病治疗的途径,也让更多患者重获新生。为此,本报特别策划了一组报道,聚焦人工器官领域取得的成果,探索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过去没办法,我国使用的人工晶体都是国外品牌。但现在国内人工晶体的技术、品质已与国外不相上下。我们在临床上越来越多地应用国产人工晶体,效果非常好。”3月26日,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院长李筱荣教授在国内首创镂空襻人工晶状体新产品发布会上感慨地说。此次在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发布的亲水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系列产品,不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准,其中一款更是实现了全国首创。天津市滨海新区科技局局长张桂华表示,...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