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生物医学工程 >>> 临床工程学 >>>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临床工程学相关记录667条 . 查询时间(0.401 秒)
陈仲本,男,原任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主持工作的常务副主任(国际两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张元亭教授授聘兼职系主任),研究生导师,曾任原中山医科大学设备处处长、机关党总支书记、两校合并后第一任中山大学产业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曾有管理“家庭医生集团公司”、“达安基因诊断公司”、“中山医医药公司”等几十家大型企业的经历。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领域资深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教育部全国医药类物理...
近日,深圳大学医学部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何前军教授带领的“先进纳米药物课题组”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一篇题为"Photocatalysis-mediated drug-free sustainable cancer therapy using nanocatalyst"的研究论文。医学部硕士研究生招斌、王英帅博士后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何前军教授为唯一通讯作者...
近日,深圳大学医学部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黄鹏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Biomaterials》(影响因子10.317,中科院JCR 1区,TOP期刊)发表题为《Multi-enzyme mimetic ultrasmall iridium nanozymes as reactive oxygen/nitrogen species scavengers for acute kidney injury...
经学校遴选推荐,海南省教育厅审核,根据《海南省教育厅关于下达2021年度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的通知》(琼教高〔2021〕12号)文件,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肖驰老师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新型冠状病毒形态鉴定与诊断方法研究”获得2021年省级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
2021年1月26日上午,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召开了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妇科第一瘤微无创诊治》专家评审会。会议邀请了来自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陆军军医大学、中国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高校课程建设专家、教务处陈戈副处长、研究生院尹定洪副院长等9名专家,对该门课程的建设情况进行评审。 首先,专家们听取了《妇科第一瘤微无创诊治》课程学术策划人王智彪教授介绍建课背景、课程负责人陈锦云教授汇报课程基本情况和建...
“今天下午2000多人接种,明天5000多人……”1月15日下午,在北京某临时接种点,两位身穿防护服的工作人员得空聊起一段时间以来紧张的工作安排。
科技日报北京1月21日电 (记者冯卫东)据《以色列时报》报道,以色列冠状病毒专家纳什曼·阿什表示,接种第一剂辉瑞疫苗对预防新冠病毒的保护效果不如预期。他同时警告,该疫苗或无法抵御新的变异病毒株。
《自然》近日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感染新冠病毒(SARS-CoV-2)后的免疫力或至少维持6个月。这项研究分析了曾感染过SARS-CoV-2的87人,发现他们的特异性记忆B细胞水平在整个研究期间没有变化——记忆B细胞是感染后留在体内的免疫细胞,发生SARS-CoV-2再感染时能快速增殖并产生抗体。研究结果表明,当感染过SARS-CoV-2的个体再次暴露在病毒中时,或能迅速作出有效反应。
疫苗教会我们的身体识别并摧毁致病因子。通常情况下,疫苗采取注射的形式,将低剂量的病原体或其表面的蛋白质或糖片段,即抗原注入人体,以训练免疫系统识别入侵者。但是,RNA疫苗无需携带任何感染因子,只为人体细胞提供指令,指导细胞表达病毒蛋白片段,让细胞产生抗原。
2021年1月8日,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儿童脑科学中心于国际权威杂志《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在线发表题为《恐惧记忆重现的突触输入联合性机制》(Input associativity underlies fear memory renewal)的研究论文(影响因子16.193)。该研究为系统阐释恐惧重现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为加深理解突触可塑性...
由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全球首款新冠病毒灭活疫苗Ⅰ/Ⅱ期临床试验盲态审核暨阶段性揭盲会,6月16日在北京、河南两地同步举行。
近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王俊峰课题组对糖尿病候选药物FGF21进行改造后制成FGF21SS,糖尿病小鼠实验结果表明FGF21SS表现出更加优异的降血糖、减体重效果,具有良好的成药性,未来有望为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相关研究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国际专利保护,目前已与多家企业达成初步意向,共同推进临床试验和产业化工作。
2020年12月8日,由清华大学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研发的神经调控最新技术“方向脑深部电刺激系统”,由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联合开展临床试验。此次临床试验与5G移动互联技术相结合,我国功能神经外科专家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凌至培教授和北京天坛医院张建国教授,跨越近3000公里远程互联交流完成了此次手术植入,这也是我国首例“方向脑深部电刺激系统”的临床应用。
稀土无机纳米发光材料作为新一代发光纳米生物医学探针,因其发光性能优异、化学性质稳定以及自发荧光干扰小等优点已经在各种危重疾病如肿瘤的精准诊断和治疗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已报道的稀土无机纳米生物医学探针都可生物降解,很容易在生物体内聚集,无法以代谢的方式排出体外,这极大地限制了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临床应用和成果转化。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微创中心聂泽东、王磊团队利用可穿戴ECG和EEG信号等多模生理信号,采用医学人工智能算法,在糖尿病早期的可穿戴无创筛查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Towards adequate prediction of prediabetes using spatiotemporal ECG and EEG feature analysis and weight-...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