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植物学 >>> 植物生物物理学 >>>
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植物生物物理学相关记录414条 . 查询时间(0.444 秒)
高小丽,女,1968年11月生,陕西省宁强县人。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及方向:小宗粮豆作物栽培、育种、品种资源以及作物优质,产生态生理技术、作物品质生理以及植物资源.
王惠生,男,1961年9月出生,研究生毕业,副研究员,在农学院干旱半干旱农业研究中心工作,植物资源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及农业推广专业研究生导师。 现为农业部设立在我校干旱半干旱农业研究中心的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西北工作站的主要成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会员,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会员,中国沼气学会会员。 在工作期间,曾在东北农业大学农工系学习畜产品加工科学两年,并曾参加了法国羊奶干酪加工学习班、农业部第三...
日前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该园科学家近期在树木生长和模拟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新植物学家》杂志。 树木的初级生长包括春天发芽、开花以及生长季内枝、叶的生长和根系的衍生;次级生长包括生长季内树干、枝及根系的粗生长。初级生长和次级生长在全球生态系统固碳中起着重要作用。
小二仙草科 (Haloragaceae) 属于双子叶植物、虎耳草目,全球范围广泛分布,物种多样性中心存在于澳大利亚地区,是一个兼具水生和陆生种类的特殊类群。在水生植物适应性进化学科组研究员王青锋的指导下,陈凌云博士等人选取了该科102个物种、4种DNA片段,以保守的策略筛选了两个化石,并进行了分子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现存小二仙草科植物在37.3-56.3 万年前起源于澳大利亚地区,早期起源的植物...
2014年4月以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试验基地数十种蔷薇竞相开放,成为该基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蔷薇属植物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成都生物所高信芬研究员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蔷薇属种质资源收集、系统与进化研究。在她的指导下,朱章明等经过5年的积累,建立的蔷薇种质资源圃初具规模。
2014年4月26-27日,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4年工作会议暨十一届三次常务理事会在长沙召开。中国植物保护学会部分领导、各省级植保学会理事长、秘书长,各分支机构负责人以及常务理事108人参加会议。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碳循环研究一直都是热点,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库,土壤中CO2排放到空气的过程叫土壤呼吸(总呼吸),而土壤呼吸包含许多组分,其中对大气CO2浓度有贡献的是土壤有机质(SOM)的排放,而SOM排放很难被区分开。传统的区分方法忽略了根和凋落物的激发效应,会低估SOM在土壤呼吸中的贡献。
2014年4月3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陈晓亚研究组在PLoS Genetics上在线发表题为Interaction between Two Timing MicroRNAs Controls Trichome Distribution in Arabidopsis 的研究论文。该文揭示了miR171与miR156的靶蛋白通过相互作用控制植物生长发育,这对全面认识植物中这...
2014年3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黄海研究组在Plant Cell 杂志发表题为WOX11 and 12 Are Involved in the First-Step Cell Fate Transition during de Novo Root Organogenesis in Arabidopsis 的研究论文,揭示植物根从头再生过程中的分子与细胞学框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和生态环保的重视,杀虫剂中大部分高毒农药品种已被禁止生产和使用,为此,如何加快新型高效、对环境友好的杀虫剂的研发及推广应用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其次尽管近几年全国虫害总体偏轻发生,但局部地区仍然受到一些害虫暴发的威胁,害虫的发生发展演变规律也更加错综复杂,部分害虫的抗药性也呈不断发展趋势。此外部分新型杀虫剂在推广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为了深入分析和探讨杀虫剂...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林鸿宣研究组,于2月21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水稻杂种劣势遗传调控机理研究的重要进展。该研究成功证明了两个遗传座位上的三个基因共同控制水稻种间杂种劣势的发生,为阐明水稻种间生殖隔离的分子遗传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物种是如何形成的被达尔文称为“万谜之谜”。生殖隔离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杂种劣势是一种...
驱动物种丰富度和组成空间格局形成的机制对于理解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大量的论文在不同尺度独立地研究环境(生态位过程)或空间(中性过程)对物种丰富度或组成空间格局的贡献,但是极少有研究明确地在较大的景观尺度研究这两种生态学过程对这两种生物多样性格局的贡献。
2013年初,上海辰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科研人员在湖南莽山发现珍稀濒危蕨类岩穴蕨之后,受到业内广泛关注,并被国际生物多样性机会中国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通讯》(2013年第一期,总第66期)全文收录。2013年11月,辰山科研人员韦宏金在湖南桑植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再次发现大面积的岩穴蕨居群。
次生代谢产物是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环境的一种生理生化机制,自然选择是植物次生代谢途径进化和产物多样性的驱动力,植物次生代谢的生物学意义不仅仅是化合物具有什么样的活性,而在于植物在选择压力下,产生的化学成分对植物生理生态适应性反映。
2013年10月13日至17日,第六届国际沙棘协会大会(ISA-2013)在德国波茨坦胜利召开。此次大会由国际沙棘协会主办,德国沙棘与野生果实协会和德国洪堡大学承办。作为国际沙棘协会主席,植管中心邰源临主任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并在闭幕式上作了大会总结。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