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海洋科学 >>> 海洋气象学 >>>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海洋气象学相关记录788条 . 查询时间(1.392 秒)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试验室(LTO)研究员杜岩团队研究了全球海表盐度的内部变率特征及其对长期趋势评估的影响,修正了IPCC关于全球水循环增强的结果,相关成果由博士研究生孙启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在国际专业学术刊物Journal of Climate(《气候学报》)上,合作者包括美国Scripps海洋研究所的谢尚平教授和日本东京大学的Yu Kosaka教授。
过去二十年,随着高分辨率卫星观测、超级计算机和先进的海洋数据同化方法的发展,海洋环境预报系统得到了快速发展,国际主流海洋预报系统水平分辨率已实现涡分辨(eddy-resolving)。近年来,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海洋模式团队研发完成了全球涡分辨率LASG/IAP气候系统海洋模式的第3版(LICOM3;Lin et al. 2020;Li et al. 2020),并...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研究员修鹏团队在大气沉降对深海碳输出的影响机制和模拟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地球物理研究》上。海洋上层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成颗粒有机碳(POC),并由海洋表层向深层传输,是海洋固碳的一条重要途径。POC 在被降解之前沉降的深度越深,这部分碳在海洋里储存的时间就越长。因...
近日,《科学通报》(英文版,Science Bulletin)公布了2020年度期刊贡献优秀奖评选结果。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获得优秀编委和优秀审稿专家荣誉四项。其中:量子材料科学中心刘雄军教授等11人被评为年度优秀编委;Science Bulletin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类SCI学术期刊,致力于提升发文品质,增强国际影响力,成为国际知名品牌,促进...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研究员王春在团队在极端厄尔尼诺事件形成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以硕士研究生王嘉祯为第一作者、王春在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发表在《气候学报》Journal of Climate(SCI一区Top)上。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ENSO)是地球系统中最显著的、影响最广泛的年际变率。极端(或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机制和预测是科学界面临的难题...
海洋如何影响我们的气候和天气?     海洋  气候  天气       < 2021/3/24
从浩瀚的宇宙鸟瞰,地球呈深邃的湛蓝色,那是占其表面积70%以上海洋的颜色。海洋,是风雨源泉,是巨大的“调节器”,对稳定气候至关重要。然而,据世界气象组织近日发布的气候声明,2020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3个年份之一,全球海洋增温依旧持续,海洋热量再创新高。
日前,中科院海洋所张荣华、高川、王宏娜与复旦大学陶灵江(原海洋所研究生)共同撰写的《中间型海洋-大气耦合模式及其ENSO模拟和预测》专著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是热带太平洋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产生的最强的年际变率信号,通过大气遥相关等过程,会引发全球天气、气候异常,对环境和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对ENSO准确模拟和及时预测至关重要。尽管目前对ENSO的预测是继数值...
2021年3月9日,第六届中-斯季风气候与海洋资源环境联合研讨会在中国广州和斯里兰卡马塔拉等地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同步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学院中国-斯里兰卡联合科教中心(中-斯中心)承办。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王振宇,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法定代表人)龙丽娟,党委书记、副所长詹文欢,斯里兰卡驻广州总领事Dharmasena女士等在广州会场,斯里兰...
中科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黄海军研究团队充分利用多源卫星遥感观测数据,首次研究了近40年以来巴芬湾地区海冰输出面积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了冬季巴芬湾关键通道海冰输出通量呈现轻微的增加趋势。 研究团队探讨了巴芬湾地区海冰对极端天气尺度大气活动(气旋)的响应过程和机制。在分析巴芬湾海冰输出通量和气旋活动的时空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揭示了气旋活动对该地区海冰输出通量的调控机制以及产生作用的关键区域,有...
当地时间2021年2月26日,一块面积约为1270平方公里的冰川从南极洲布伦特冰架上分离出来。布伦特冰架上有英国的哈雷勘测基地,不过由于疫情和气候,该基地目前并没有工作人员。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表示,由于冰架需要保持平衡,冰川断裂是正常的自然现象。而且经过常年的观察研究,布伦特冰架上的冰川分离现象并未受到气候变化的显著影响。阿根廷科研人员将会密切观察冰川位置的变化,以便为下一个科考期规划航行...
2021年2月26日,编辑部收到EI Content Team邮件通知,AOSL已通过评估,正式被收录入其GEOBASE数据库,这标志着AOSL的国际影响力得到进一步认可和提升!GEOBASE是一个横跨地球科学各个领域并将其研究文献编入索引的数据库,是国际上在此领域收录文献最广的数据库。领域包括:地球科学、生态学、地质学、人类与自然地理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地质力学、替代能源、污染、废物管理与自...
气象观测数据表明, 过去一百年(1919-2018)全球气温上升了0.81°C, 现在,这种升温还在持续。全球气温升高后, 会引起海面上升、珊瑚死亡、极端洪涝事件增多等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因此,全球变暖是受到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通常认为,近百年的全球变暖是由于人类排放CO2等温室气体造成的,气温上升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另一方面,太阳辐射量、海洋变化也可能引起全球温度升降,特别是在中高纬度地区,...
2021年2月23日,天津海洋气象一期工程海洋气象通信网络支撑能力建设顺利通过第三次全系统测试。天津市气象局通过海洋气象一期工程建设,多举措打造覆盖环渤海重点区域的海洋气象观测体系、装备保障体系、预报预警服务体系,为港口、航运、海洋工程等气象服务提供重要支撑。
南极绕极流(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 ACC)是全球海洋中唯一一支没有陆地阻挡、连通全球四大洋的流系,全球约80%风输入大洋环流的能量发生在这里,是推动全球经向翻转流循环和深渊海与大气物质能量交换的引擎,在地球气候系统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其在一定程度可以看作是海盆尺度风能输入与毫米尺度能量耗散之间平衡的结果,不同尺度之间能量的串级与平衡是理解其动力学现象的关键。...
中科院海洋所王凡研究团队基于长期连续潜标观测,系列研究揭示了太平洋赤道中层流的季节内、季节和年际变异规律和机制。长期以来受观测数据的限制,海洋学界对太平洋三维环流的认知主要聚焦在表层和次表层环流上,而对次表层以深的中层流结构、变异和与气候变化的联系存在较大的认知空白。赤道中层流对一千米左右物质能量的再分配发挥着重要作用,可将西中太平洋的高溶解氧输运到东太平洋低氧区,对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亦有重要意义。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