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古地理学 >>>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古地理学相关记录206条 . 查询时间(1.125 秒)
2017年4月11日,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近2000年古气候代用资源整编”课题验收会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召开。课题验收专家组组长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陆日宇研究员担任,专家组成员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九林、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黄鼎成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徐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方修琦教授、国家气候中心刘洪滨研究员、中国科学院...
2月6日, 国际权威综合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在线刊登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沈延安教授课题组的研究论文“Redox chemistry changes in the Panthalassic Ocean linked t...
2016年11月10日,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吕君昌牵头的中外科学研究小组,在江西赣州地区晚白垩世地层中(距今6600万年到7200万年间)发现保存独特的新窃蛋龙类化石——泥潭通天龙,相关论文在线发表在10日出版的《科学报告》上。这一发现对于研究窃蛋龙类的系统演化、古地理分布及生活习性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10月7日-8日,由同济大学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新元古代古大陆重建与原型盆地分布预测研究(编号:2016YFC0601000)”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同济大学中法中心会议室召开,标志着该重点专项项目已经正式启动。同济大学副校长顾祥林,该项目专家组成员汪品先院士、翟明国院士、金之钧院士、赵文智院士、杨树锋院士、柴育成研究员、赵国春教授、耿建华教授、杨风丽教授等9位专家,中国2...
一直以来,分子谱系地理学或历史生物地理学主要依据基因数据推测物种的演化历史,缺乏从空间尺度上探讨物种的历史迁移动态。目前,通过气候数据和基因数据的结合以及生态位模型和最小成本路径等方法的运用,能够在空间上展示晚更新世以来的物种分布面积变化动态及其可能的迁移路线。在青藏高原地区,分子谱系地理研究认为“一些植物在第四纪时期发生了从高原东部边缘向高原内部的迁移扩散”,基于气候数据的物种分布模拟是否也支持...
石炭纪作为准噶尔盆地东部(准东地区)海陆转换的关键时期,期间发育的火山岩和沉积岩记录古亚洲洋闭合和造山带增生的过程。国内外学者基于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数据证明石炭纪火山岩构造背景为俯冲作用下陆壳增生环境,并据此建立古亚洲洋闭合、陆-陆碰撞和后碰撞的构造演化模型。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沉积地层揭示,对于石炭纪期间海陆演化的细节过程存在较大争议,特别是早、晚石炭世沉积环境难以达成共识。
2015年10月10-13日,第二届国际古地理学会议在北京西郊宾馆举行,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等相关领域的179位国内外知名学者、青年科学家出席, 74位青年学生代表参加。大会开幕式由国际古地理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组委会秘书长邵龙义教授主持,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姜耀东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彭苏萍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副校长鲍志东教授,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副局长孙升林教授,《古地...
Following the production of a series of three and Jurassic (Scalers, assistance of paleogeographical reconstructions for the Paleocene, Cretaceous 1995, 1998), a further reconstruction has been made h...
1915年,魏格纳通过古生物证据、大地测量数据以及横跨大陆分布的冰碛岩推测全球所有大陆可以拼合成为一个超级大陆。现代地球科学研究证实了魏格纳的猜想,并注意到超大陆的聚散与深部地幔物质循环、浅部资源能源分布及表层环境气候变化都密切相关,因此超大陆的重建对于准确理解地球的演化规律非常重要。已有资料表明,地球在演化过程中至少存在过三次超大陆聚散作用,分别是古元古代晚期(约18亿年前)的Nuna超大陆(也...
In this short note I have tried to make clear the issues surrounding a recent discussion on changing-radius paleobiogeographical problems of the Pacific Ocean biotic distribution. It is stressed that ...
当前国际二叠系的划分主要是依据牙形类生物地层为标准,而拉萨地块二叠系牙形类化石的研究涉及相对稀少,更缺乏系统的牙形类生物地层的划分。西藏北部申扎地区连续出露完整的二叠系地层,一直被视为拉萨地块二叠系研究的经典地区,但是这一地区基础的生物地层划分一直存在很大争议。
拉萨地块在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前代表亚洲大陆最南缘,两大陆发生初始碰撞前的古地理位置对于约束初始碰撞时代具有重要价值。之前研究表明自早白垩世直到早古近纪印度-亚洲大陆发生初始碰撞前,拉萨地块几乎未发生明显纬向运动,且对拉萨地块古地理位置研究多来自于地块南缘,易受到强烈岩浆活动及构造变形的影响,为避免扰动,选择位于拉萨地块北部那曲地区多尼组火山-沉积岩序列进行采样。
拉萨地块在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前代表亚洲大陆最南缘,两大陆发生初始碰撞前的古地理位置对于约束初始碰撞时代具有重要价值。之前研究表明,自早白垩世直到早古近纪印度-亚洲大陆发生初始碰撞前,拉萨地块几乎未发生明显纬向运动;同时,对拉萨地块古地理位置研究多来自于地块南缘,易受到强烈岩浆活动及构造变形的影响,为避免扰动,选择位于拉萨地块北部那曲地区多尼组火山-沉积岩序列进行采样。
增生型造山带主要是由岩浆弧、增生楔、蛇绿混杂岩、弧前与弧后盆地、微陆块等组成的复杂增生拼贴体,是大陆增生的重要场所。不同时代与不同性质的岩浆弧及其相关的增生楔杂岩的发育是中亚造山带的主要特点。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的北山造山带,向西连接天山造山带,向东连接内蒙-索伦缝合带,是解剖中亚造山带南缘增生构造演化的关键区域。然而,北山地区大量变质地体时代和大地构造属性不明,前人认为是从塔里木裂解的微陆块,与中...
增生型造山带主要是由岩浆弧、增生楔、蛇绿混杂岩、弧前与弧后盆地、微陆块等组成的复杂增生拼贴体,是大陆增生的重要场所。不同时代与不同性质的岩浆弧及其相关的增生楔杂岩的发育是中亚造山带的主要特点。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的北山造山带,向西连接天山造山带,向东连接内蒙-索伦缝合带,是解剖中亚造山带南缘增生构造演化的关键区域。然而,北山地区大量变质地体时代和大地构造属性不明,前人认为是从塔里木裂解的微陆块,与中...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