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沉积学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沉积学相关记录1156条 . 查询时间(0.494 秒)
通过各种各样的热力学非平衡过程(快速淬火、物理或者化学气相沉积、电沉积以及球磨等手段),可以形成过饱和固溶体从而调控金属材料的性能,但过饱和固溶体在热力学上处于不稳定状态,在加热或者塑性变形时,它将分解成热力学稳定相以降低体系的自由能。长久以来,稳定过饱和固溶体以防止其分解是十分有挑战性的,尤其是在具有互溶间隙的合金体系中,相分解将通过上坡扩散主导的调幅分解机制自发进行。
全球海底蕴藏着丰富的多金属结核资源,因其富含多种战略性金属,被认为是当今最具开发潜力的海底矿床类型。但这些资源主要分布在水深4000至6000米的深海平原,一般远离陆地,生产力极低。近半个世纪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大量科学组织和团队针对深海采矿可能引起的环境破坏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影响调查和实验研究,对底栖生物尤其是大型底栖生物的影响和恢复进行了大量监测和评估。然而对于栖息在金属结核沉积物环境中的微生...
珊瑚礁海岛的深水区一侧,极易发生海底滑坡,危及深海工程和海岛安全。在三沙市政府的东南部,水深400至1600米,发育一个大型海底滑坡——永兴海底滑坡(图1中的SLI滑坡),面积151.8 平方公里,侧壁最大高度106 米、最大坡度58.4 度,造成14.3 立方公里地层缺少。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深海地球物理团队联合海南省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综合利用多波束、多道地震和沉积物测试数据,对该滑...
2023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活动频繁,可能与东亚冬季风等大气环流活动强弱变化有关。开展过去东亚粉尘演化历史以及驱动因素研究有助于为现今沙尘活动机制提供重要参考。末次冰盛期以来(26.5–19 ka)的亚洲粉尘演化研究以往多集中于黄土高原和中亚干旱区等地,对位于东亚冬季风下风向的我国东北地区湖泊沉积物的记录研究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东亚粉尘活动驱动因素的进一步认识。
生物礁是由底栖固着生物作用形成的原位碳酸盐岩沉积。它具有长达30多亿年的演化历史,前寒武纪以微生物礁系统主导;伴随显生宙后生动物的繁盛,微生物礁系统逐渐被后生动物礁系统取代,仅在生物灭绝事件后出现繁盛。
陈杰,男,1983年生,博士,高级工程师,山东省滨州市人。主要研究方向:沉积学、油气成藏、资源评价等方面。邮箱:93680706@qq.com。
2023年6月20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获悉,该所杨培龙研究员团队首次发现3种橡胶籽重要提取物。团队通过动物试验研究发现,橡胶籽提取物功能成分能够减少肉脂型北京鸭腹部和皮下脂肪沉积,降低肉鸭血液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而且肉鸭体重正常发育。
2023年6月19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研究员李伟的“海底地貌与沉积动力学”研究团队联合国内外多位科学家,系统研究了南海西北部平缓陆坡区(<0.5°)一个孤立存在的海底峡谷群,并揭示了其形成机理及演化过程。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地貌学期刊Geomorphology(《地貌学》)上,李伟为论文第一作者,李伟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陈泓君为本文通讯作者。
当前我国河流水质改善明显,但是湖库治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特别是湖库的藻类生物量一直没有明显降低,湖库富营养化已经成为我国水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随着外源磷的输入得到有效控制,内源磷在藻华生消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量调查发现,即使在溶解性磷极低的条件下,富营养化湖泊中的藻华不仅没有受到限制,而且呈现出日益扩张的趋势。因此,厘清富营养化湖泊中内源磷(藻源磷、悬浮颗粒物磷及沉积物磷)的形态转...
古生态学研究涉及到多种生物的化石记录和古环境信息,地层中所保存的多种化石彼此之间通常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对共同保存的多种化石开展多尺度的综合分析与研究是认识生物演化及其环境背景的重要手段。
由于缺乏磁场和大气的保护,月球表面持续受到陨石和微陨石的轰击。撞击引起的气化沉积作用是月表物质经历的典型改造过程。该过程往往伴随独特矿物相的产生(如纳米金属铁以及Fe2Si等矿物)。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李阳研究团队通过对嫦娥五号细粒月壤进行细致的扫描电镜以及透射电镜观察,首次发现了具有蒸发沉积特征的蓝辉铜矿矿物(Cu1.8S)。该研究提供了月表硫化物发生气化沉积作用的直接证据,揭示了月表撞击过...
由于缺乏磁场和大气的保护,月球表面持续受到陨石和微陨石的轰击。撞击引起的气化沉积作用是月表物质经历的典型改造过程,该过程往往伴随独特矿物相的产生(如纳米金属铁以及Fe2Si等矿物)。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李阳研究团队通过对嫦娥五号细粒月壤进行细致的扫描电镜以及透射电镜观察,首次发现了具有蒸发沉积特征的蓝辉铜矿矿物(Cu1.8S)。该研究结果提供了月表硫化物发生气化沉积作用的直接证据,揭示了月表撞...
发生在距今~2.6 Ma 的松山-高斯(Matuyama-Gauss,M-G)地磁极性转换被视为第四纪底界划分的重要时间标记,然而M-G界线在海洋沉积物和中国黄土中的古地磁记录并不同步。 海洋中M-G界线主要记录在相对温暖的氧同位素103阶段(MIS 103),而中国黄土中M-G界线主要记录在黄土层L33,对应于寒冷期(MIS 104)。这种“错位”现象无疑将影响基于地磁极性倒转年代框架的中国黄土...
霍氏串珠(Horodyskia)是发现于元古宙地层中的形态类似一串珍珠项链的宏体化石,其生物成因和系统发育位置一直存在争议。2023年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牵头在鲁西和淮南地区拉伸纪地层中发现了以多种形式保存的霍氏串珠标本,证实了霍氏串珠的生物成因,表明真核生物至少在14.8亿年前通过多核体和简单多细胞化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身体的宏体化,为真核生物的早期演化与体型的宏体化...
泥炭是重建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的重要气候载体,而建立可靠的年代标尺是进行古气候重建研究的基础,在理解和分析气候记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为区域环境的对比提供了可能。然而,存在多种因素可能会影响14C年代校正以及泥炭剖面年代框架建立的可靠性,例如:14C年龄平台区年代结果的校正,14C测年材料的选取以及表层泥炭沉积(1950AD以来的泥炭沉积)的确定。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