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物理学 大气化学 大气探测 动力气象学 天气学 气候学 云与降水物理学 应用气象学 大气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大气科学相关记录15031条 . 查询时间(0.698 秒)
2023年10月12日,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应约与欧盟委员会新任气候行动委员胡克斯特拉举行视频会谈,双方围绕中欧气候变化对话交流、合作推进全球气候多边进程等议题深入交换意见。双方商定将保持密切沟通,落实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成果,积极开展对话交流与务实合作,共同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会议取得成功。
对流层大气位涡的源汇位于地表。2023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地表位涡强迫对大气环流异常的重要贡献。之前,国际上关于地表位涡强迫的研究多聚焦在阿尔卑斯山地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实验室吴国雄院士团队经过多年的研究指出青藏高原是大气位涡的重要源汇区,其地表位涡强迫对东亚地区冬季和夏季的极端天气过程均具有重要影响(Wu et al., 2020; He et al., 2022; Ma e...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天军团队,联合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气象研究所和中国海洋大学,揭示了引起1950年代以来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亚洲高山区夏季降水“双核型”变化以及未来喜马拉雅降水变化拐点的驱动因子和动力机制,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科学视角。10月11日,相关研究成果以Precipitation regime changes in High Mountain As...
云的微物理过程在降雨形成、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数值天气模型预报降水的性能与雨滴大小、形状、下落速度、数浓度等降雨微物理过程的准确刻画相关。青藏高原藏东南地区的降雨量最多、降雨频率最大,但该区域的降雨微物理呈现什么特征,以及相较于低海拔地区,该区域的降雨微物理过程存在什么差异,这是亟待解决该地区降水准确模拟的重要科学问题。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天军团队,联合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气象研究所和中国海洋大学,揭示了引起1950年代以来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亚洲高山区夏季降水“双核型”变化以及未来喜马拉雅降水变化拐点的驱动因子和动力机制,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科学视角。2023年10月11日,相关研究成果以Precipitation regime changes in High Mounta...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2023年来亚洲季风区极端降水事件频繁发生。2020年夏季我国季风区多个流域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极端强降水(图1),随之带来的洪涝等灾害对人类生活、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等造成了破坏性影响。然而,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是否对2020年极端强降水事件产生了影响?季风区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尺度上极端降水事件的归因是否存在差异?这些重要的科学问题目前尚不清楚。
2023年10月9日,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应约与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举行视频会谈。为推动落实两国元首巴厘岛会晤要求,双方围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重点议题及《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确定的务实合作领域深入交换意见。双方商定将继续加强沟通协调,组织相关部门、企业、专家等进一步开展交流对话与合...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战略资源基地,其隆起的高海拔大地形被称为世界屋脊,在我国气候变化、水资源供应、生物多样性保护、碳收支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安全屏障作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支持下,兰州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单位,开展了“青藏高原地-气耦合系统变化及其全球气候效应”的研究。该研究围绕青藏高原对全球大气环流的调控,高原地-气耦合系统...
为了应对由化石燃料排放引起的气候变化,风能作为最为清洁的绿色能源之一,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推广。自本世纪初以来,全球风能的装机总量从2001年的20 GW快速增加至2022年的900 GW。然而,在生产清洁能源的同时,风力涡轮机转子旋转产生的湍流改变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垂直交换,进而对局地气候产生影响。尽管风电场对于局地气候的影响已经被讨论,然而不同地区以及不同下垫面的风电场对局地气候的影响研究仍然...
对流层O3是前体物NOx与VOCs在太阳辐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二次污染物,对气候变化、生态系统、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珠三角地区作为人口密度高、经济发展迅速的超大城市群,2023年来该地区的MDA8 O3仍处于增长态势,O3超标日数也在逐年增加,在秋季O3区域污染事件频发。局地O3浓度受前体物源排放、气象条件及其主导的区域传输共同影响,厘清O3的源-受体之间的关系,更全面了解排放源和区域传输...
全球变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已得到广泛研究,但关于微生物源和植物源碳对气候变暖的具体响应仍缺乏了解。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沙漠研究团队对142篇论文进行meta分析,对986项不同碳源对气候变暖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在末次冰消期(距今约1.9-1.1万年),东亚季风区的植被和气候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变化:在轨道尺度长期变暖趋势上,陆地生态环境格局发生巨大变化,进一步奠定了东亚季风区现今的气候环境格局;同时,出现了多次千年尺度气候突变事件,导致植被和气候在短短几百年内急剧变化。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利:一种提高温室气体浓度反演精度的方法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利:一种加快温室气体垂直柱浓度反演速度的方法
在末次冰消期(距今约1.9-1.1万年),东亚季风区的植被和气候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变化:在轨道尺度长期变暖趋势上,陆地生态环境格局发生巨大变化,进一步奠定了东亚季风区现今的气候环境格局;同时,出现了多次千年尺度气候突变事件,导致植被和气候在短短几百年内急剧变化。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