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天体测量学 >>> 天文地球动力学 基本天体测量学 照相天体测量学 射电天体测量学 空间天体测量学 方位天文学 实用天文学 天体测量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天体测量学相关记录881条 . 查询时间(0.696 秒)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复杂航天系统电子信息技术院重点实验室先进测量技术研究室利用X射线掩星探测手段,突破了两种用于高精度临近空间大气密度反演算法,包括基于X射线能谱拟合的临近空间大气密度反演算法与基于光变曲线拟合的临近空间大气密度反演算法。基于X射线能谱拟合的临近空间大气密度反演方法的成果发表在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上,结合我国首颗大型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HX...
2022年5月12日,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多地天文学家公布了位于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的首张照片。这一成果给出了该天体就是黑洞的实证,为理解这种被认为居于大多数星系中心的“巨兽”的行为提供了宝贵的线索。该照片由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合作组织通过分布在全球的射电望远镜组网“拍摄”而成。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田雨和博士生陈前与暨南大学、扬州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科研人员合作,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了题为Critical phenomena in dynamical scalarization of charged black hole的学术论文。
数十亿年来,月球表面遭受了强烈的太空风化作用,包括微陨石撞击、太阳风及银河宇宙射线的辐射。这些过程极大改造了月球表面物质的微观形貌、晶体结构和化学成分,进而改变了月球的光谱特征,造成地质分析的多解性。因此,深入研究撞击和太阳风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与机理,是认识月球表面物质演化和空间环境变化过程的关键,并为行星的宜居环境及其演化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月壤颗粒的尺寸微小且微观结构复杂,难...
2019年4月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合作组首次成功地对巨椭圆星系Messier 87中心的黑洞(M 87*)进行了直接成像观测,照片显示了一个闪亮的甜甜圈状结构,引发了对黑洞物理、引力物理以及新物理的研究热潮。两年后,EHT合作组发布了新的观测结果,测量了黑洞辐射的偏振性质,直接揭示出M 87*外围的磁场分布,在甜甜圈上增加了一个裱花的图样。
东南亚环形俯冲系统是自然界规模最大的环形俯冲系统,是地球上独特的超级汇聚中心。该区域存在多个板块俯冲碰撞,造成大量岛弧火山和地震活动。俯冲板块和海南地幔柱的共同存在以及相互作用使得该区域成为研究板块构造理论和俯冲动力学的理想场所。由于该区域被大范围的海洋覆盖,东南亚区域地震台站和地震事件分布较为不均匀,前人对该区域俯冲板块和海南地幔柱的三维形态及其动力学过程认识仍然不足。
近期,《自然》和《自然·天文》同步发表2篇文章,报告了国际天文学家团队使用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方法观测研究大熊座快速射电暴(FRB)的结果。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南山26米射电望远镜作为欧洲VLBI网成员,全程参加此项目观测,贡献了大量观测时间,助力揭示FRB起源。
NASA“好奇”号在火星上看云。“好奇”号火星车团队2022年2月18日在社交媒体上公布了火星车拍摄到的夏普山探测点上空飘浮的云层图像,以测量云飘动的速度。“好奇”号火星车团队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这些数字增强图像来自火星车的一个导航相机。火星上这些飘动的云大约有80公里高,这个高度意味着它们是由干冰组成的。
2022年1月28日,上海天文台首次在IVS(国际测地与天体测量VLBI服务组织)数据中心公开发布VGOS(VLBI全球观测系统)一级数据产品,标志着上海天文台已具备符合国际标准的VGOS相关处理产品服务的能力。
继2021年初国家天文台巡天团队联合暗能量光谱巡天(DESI)国际合作团队发布巨幅宇宙二维天图之后,再次宣布经过7个月的运行,DESI项目获得了有史以来最大、最详尽的宇宙三维天图,打破了以往星系巡天的记录。而这仅仅是开始,这些星系只占DESI五年计划的10%。一旦项目最终完成,DESI将获得超过3500万星系的光谱,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宇宙膨胀和星系的形成及演化。
中国天眼(FAST)自2020年1月11日通过国家验收至今已近两周年。两年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按照“高水平管理和运行好这一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的要求,在全力组织做好FAST高质量开放运行的同时,第一时间成立了FAST科学委员会、时间分配委员会和用户委员会,统筹规划科学方向、遴选重大项目、制定数据开放政策、分配观测时间等。为充分发挥FAST科学效能,促进重大...
2021年11月29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在西安组织召开了《云南景东120米脉冲星射电望远镜天线系统详细设计评审会》。
2021年11月19日,国际核心刊物《The Astronomical Journa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天体测量技术及应用研究组博士研究生张益恭、王建成研究员等人在近地小天体的天体测量观测研究方面的成果。该研究主要针对地基光学望远镜开展近地小天体的天体测量观测所面临的难点,提出了一种图像融合方法,用于提高近地小天体的天体测量观测精度。
2021年11月18日,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彭新华研究组和德国亥姆霍兹研究所的Dmitry Budker教授组合作,开发出一种新型的超灵敏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利用该新技术进一步开展了暗物质的实验直接搜寻,实验结果比先前的国际最好水平提升至少5个数量级,并首次突破国际公认最强的宇宙天文学界限。相关研究成果以“Search for axion-like dark matter with spin-...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FASOT团组钟悦高级工程师牵头承担的中科院院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项目“高采样效率积分视场光谱仪”通过技术测试验收。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