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 技术哲学 >>>
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技术哲学相关记录217条 . 查询时间(0.46 秒)
模型在计算机科学中的作用     模型  计算机科学       < 2010/3/4
模型在计算机中的作用问题似乎比通常所承认的要普遍得多,即使对该学科中的资深学者来说也是如此。在其重要研究成果《计算机中的正确性之局限》(1985/1995年)一文中,B.C.史密斯讲到了程序与其规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模型(程序)与另一种模型(它的规范)之间的关系,其中,即使存在着程序满足其规范的形式证明,也不能保证由该程序所控制的系统会完成期望它做的、该程序应当执行的任务,因为这些规范可能会也可能不...
计算机科学是研究什么的?     计算机科学  研究       < 2010/3/4
计算机科学(cs)是研究什么的?显然,CS是研究计算机的科学。但是,计算机究竟是什么?我们知道存在着物理计算机,并且或许还存在着抽象计算机。①在此,我们姑且把讨论限制在物理存在物方面,并且追问:什么是物理计算机?说一种物理存在物是计算机,这意味着什么呢?其答案似乎是物理计算机是物理动力系统,它能执行诸如图灵机之类的形式存在物。我不认为这一答案是假的。但是,它却引起了另一个而且是比较麻烦的问题:把计...
说技术问题成了人的命运和文化的命运问题,这不是夸张。当今时代是个缺乏信仰的时代,不但旧宗教信仰弱化了,而且19世纪人道主义信仰也弱化了。现代文明人唯一有力的信仰是对技术,对技术的威力及其无限发展的信仰。技术是人最后的爱,他准备根据爱的对象改变自己的形象。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都助长了人的新信仰。人曾渴望信仰的奇迹,他觉得,奇迹仿佛已经终止。然而,技术产生了真正的奇迹。技术问题对基督教意识而言是十分令人...
随着“语言学转向”、“解释学转向”及“修辞学转向”的不断演进,人们对隐喻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隐喻在自然科学中的方法论地位越来越受到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家的重视。科学隐喻不仅以一种“超逻辑形式”的科学语言被广泛使用,而且以一种“超逻辑思维”的研究方法处处可见,所以,可以说科学隐喻是科学语言和研究方法的高度统一,是语言形式和思维形式的高度融合,是一种“超逻辑形式”的科学凝集。 本文探讨隐喻在自然科...
随着互联网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广泛渗透,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互联网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技术而在于社会。互联网除了承担技术的基本工具化作用之外,更为人类建构了一个可能世界。其中,“在线”(on line)就是互联网的社会价值的一种体现。所谓“在线”,就是人在由互联网架构的可能世界中利用数字化中介手段所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是人类在信息时代呈现出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在线生存的出现,意味着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具有...
庄子“道”的技术性     庄子  “道”  技术性       < 2009/8/21
先秦老子和庄子都讲“道”,但“道”在老、庄处的哲学性质、旨趣、意蕴并不相同。在老子处,“道”基本上有这样几种涵意:一是本体意。如《老子》第一章讲的“常道”;第四章讲的“道冲”;第六章讲的“谷神”;第十四章讲的“道纪”。作为本体之“道”,其根本的性质是“自然”,即《老子》第二十五章讲的“道法自然”。所谓“自然”就是无为无造、自然而然。二是生成意。如《老子》第三十四章说的“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
论“在线”生存     “在线”生存  哲学       < 2009/8/18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渗透,人类生存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学者们普遍认为,互联网建构了一个虚拟世界,这意味着人们不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而且也生活在虚拟世界里。在互联网架构的虚拟世界中,人们利用虚拟技术,进行着与现实社会不同的实践活动,呈现出与现实社会不同的生存方式。“在线”就是对人的这种存在状态的一种描述。所谓“在线”(on line),是指人在由互联网架构的...
长期以来,我国的科技哲学研究队伍基本上由三部分人组成:科技哲学工作者、科学技术工作者和科学技术领导干部。这种“三结合”,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建立以来一直倡导的,也确曾为我国科技哲学研究与科技实践的密切联系奠定了制度基础。像周培源、钱三强、华罗庚、关肇直、吴文俊等一大批著名的老一辈科学家,都曾积极参与我国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研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这批老科学家相继退去,“结合”的风光似已不再...
论技术实在     技术实在  肖峰       < 2009/8/7
技术是我们今天须臾不离的现象,我们每天“真实地”、“直接地”使用和享受它,其实在性似乎是不容置疑的,“技术实在”似乎也不会像“科学实在”那样引起种种争议。
世界上存在着两种形式的多样性现象,一种是自然物种的多样性,一种是人造物的多样性。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自然物种的多样性成就于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中。那么,人造物的多样性是否也能够诉诸进化论的解释?对此,乔治•巴萨拉在类比意义上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并提出了他的人造物进化论。
斯蒂格勒从现象学立场出发,以对普罗米修斯神话的哲学阐释为基础,提出并创立了一个富有启发性的关于人类起源的哲学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人类自起源起就是一个“缺陷存在”,这就决定了它从一开始就必须要有一个作为“代具”的技术来补充,从而构成“人-技术”的结构以便生存下去,因而人是代具性的存在。本文作者认为,这个结构其实是一个具有本体论性质的“人性结构”,斯蒂格勒正是从这个结构出发阐述了他的关于人(或技术)...
自工程伦理学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产生以来,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一些国家根据本国的文化境域和工程发展水平,形成了各自比较有特色的工程伦理研究领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些研究在工程制度建设、工程伦理教育、工程伦理规范等方面都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和完善,同时也呈现出新的态势和问题。通过探究西方工程伦理学的发展态势和问题,能够为发展我国工程伦理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由波斯顿大学曹天予教授和国内相关专家发起的“第一届国际结构实在论与物理学哲学学术研讨会”将于2009年7月18-20日在江城武汉隆重召开。会议主题: 一、结构实在论二、量子物理学中的哲学问题;量子力学的曲率解释及其他量子力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寻根究底的学问,哲学的本色在于追问,从事哲学研究的人喜好并善于刨根问底。集结陈昌曙教授一生学术研究精粹的这部《陈昌曙技术哲学文集》,恰好印证了哲学的这种本性。这部文集展现了陈先生对现代技术、尤其是我国现代技术发展所进行的独具特色的追问。纵观全书,他在书中着重讲了追问什么,如何追问,以及为什么要追问。
环境社会技术对自然技术的生成具有重要的“绿色编码”作用。主体之“要”与客体之“是”构成了“绿色编码”何以可能的理据;强制、商谈、博弈及其“语言转换”构成了“绿色编码”的主要路径; 目标、设计、试验及其“绿色嵌入”构成了“绿色编码”的一般机理。上述研究,对于“恰当设计”环境社会技术、合理建构其与自然技术的互动模式、提高环境绩效等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