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相关记录21627条 . 查询时间(0.437 秒)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健康管理中心
中南大学 湘雅医院 健康管理
<
2023/5/24
2004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成立。建科以来,我们秉持公勇勤慎、诚爱谦廉的公益初心,坚守求真求确、必邃必专的专业精神,扎根专业、深耕科研、厚积薄发,着力打造“技术一流、服务一流、人才一流、学术一流”的湘雅医院健康管理品牌。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刘菊英副教授(图)
刘菊英副教授 中南大学 湘雅医院
<
2023/5/24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营养科(图)
中南大学 湘雅医院 营养科 膳食方案
<
2023/5/24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营养科于1984年组建营养室,并于1987年正式挂牌成立营养科,至今已有三十余年,是全国最早成立营养科的医院之一。营养科隶属于临床医技科室,负责全院病人的营养治疗,包括营养风险筛查、营养评估、饮食治疗、肠内营养治疗、肠外营养治疗、营养宣教等工作,承担临床营养的教学任务,为我省及其他省市培养了大量的临床营养专业人员,是我国临床营养人员培训基地和成长摇篮。目前科室人员组成包括7名医师、...

2023年5月12-14日,2023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与医学交叉融合创新海口论坛在海口市举办。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全国各地300余位医疗大数据领域专家学者参加本次论坛。论坛由中南大学联合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海口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浪潮智慧医疗主办,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海南医学院公共卫生与全健康国际学院承办。海口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景进、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

研究团队在大别山地区发现新的蜱传病原体,病人症状以皮疹为主(图)
免疫荧光实验 细菌形态学 皮疹 微生物学
<
2023/5/22
近日,中国科研团队发表最新研究论文称,中国大别山地区出现了一种新的蜱传病原体,因所有确诊病人的临床症状都以“皮疹”为主,由此命名为“皮疹埃立克体”。

2023年4月27日,中国卫生健康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以下简称“政促会”)宣传文化分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23年年会在北京召开,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成为宣传文化分会副会长单位,党委副书记吴希林代表医院当选副会长。

2023年4月26日至28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主办的“湖南省现代医院管理能力建设培训班”在长沙举行,湘雅医院作为学术支持单位协办本次会议。培训班聚焦“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邀请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公立医院院领导和相关专家齐聚一堂围绕省市优质医疗资源支持县级医院发展、提升公立医院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等热点进行专题讨论,共商医院高质量发展之策,以全面提升医院的管...

“在新冠病毒疫苗发挥广泛保护效应之前,2020-2021年度全球疫情可能进一步恶化,我国仍然面临境外多渠道持续输入和局部暴发风险。”近日,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联合十余所研究机构和高校的14名公共卫生专家作出研判。

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召开2021年青年学术交流会(图)
传染病 国家重点实验室 学术交流会 艾滋病
<
2023/4/27
2021年12月24日,由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SKLID)主办的“2021年青年学术交流会”在京召开,重点实验室青年科技工作者、研究生通过线下参会和线上直播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此次会议。青年学术交流会自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以来,每年举办一次,是青年科技工作者以及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

徐建国院士团队发现健康人肠道可携带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图)
肺炎克雷伯菌 徐建国院士 感染疾病 肝脓肿
<
2023/4/27
此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徐建国院士团队使用宏分类学理论和细菌全长16S rRNA基因测序策略,从“种”的水平,研究了120个健康中国人粪便菌群,发现61.67% (74/120) 的研究对象携带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 Kp)。阳性个体的肺炎克雷伯菌,占肠道菌群相对比例为 0.48% ,最高可达22.00%(Frontier in ...

河弧菌是一种新发的食源性病原菌,广泛分布于海水和稍带盐分的港湾水、河水中,引起霍乱样腹泻或其他肠外感染症状,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腹泻的散发与暴发流行,是弧菌属中仅次于霍乱弧菌和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性弧菌。

国家重点实验室生态医学研究组发现我国鹅群中流行的 E/B型鹦鹉热衣原体引起鹦鹉热人间感染(图)
鹦鹉热 传染病 动物源性传染病
<
2023/4/27
鹦鹉热是由专性细胞内寄生的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人与鸟及其他动物共患的传染病,是典型的动物源性传染病,主要传染源为携带鹦鹉热衣原体的鸟类(病鸟或外观健康的鸟),包括鹦鹉、金丝雀、鸽子、海鸥及其它鸟类,鸭等家禽也可成为传染源。鹦鹉热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并不常见,多发生于打扫禽舍、清理鸟笼或鸽舍中粪便、以及宰杀拔毛时,因吸入被鸟类和家禽污染的空气而经呼吸道感染。宰杀及清洗禽类被啄伤或抓伤时通过损伤的皮肤和粘...

国家重点实验室生态医学研究组在EID杂志发文报道我国出现严重日本斑点热(图)
日本斑点热 国家重点实验室 传染病
<
2023/4/27
日本斑点热(Japanese spotted fever,JSF)是一种由蜱叮咬导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引起日本斑点热的病原体是日本立克次体(Rickettsia japonica)。JSF的典型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头痛、皮疹和焦痂。

中国首例日本斑点热死亡病例相关论文发表,“极易漏检或误检”(图)
日本斑点热 自然疫源性疾病 JSF
<
2023/4/27
日本斑点热(Japanesespottedfever,JSF)是一种由蜱叮咬后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严重可致患者死亡。2021年4月至10月间,湖北省秭归县确诊5例严重JSF病例,其中一名患者因多器官衰竭死亡——这是中国报告的首例JSF死亡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