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新闻学与传播学 >>> 新闻理论 新闻史 新闻业务 编辑出版 新闻事业经营管理 广播与电视 传播学 传媒生态学 传媒教育 传媒政策与法规 传媒经济学 新闻学与传播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新闻学与传播学相关记录19499条 . 查询时间(0.409 秒)
许莹莹,女,1981年出生,汉族,中共党员。2004年毕业于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2014年毕业于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获得文学硕士学位。2004年9月入职衡水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2014年晋升副教授职,担任广播电视学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学。
吴海涛,男,1965年出生,汉族。文学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学团队带头人,省级精品课《外国文学史》重要研究员,院级精品课《传播学概论》主持人。1990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90年8月入职衡水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2004年晋升副教授职称。2017年晋升教授职称。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传统文化。
从科幻到实践,元宇宙在发展中持续呈现出以沉浸性为特征的丰富表象,也带来对元宇宙理解的混乱和对人类未来的焦虑。本文尝试透过当下元宇宙实践之表象,寻找元宇宙之“实在”,即其本质真相,进而建构一个“原型”(prototype),并解读理想的元宇宙是什么,以此观照当下元宇宙及人类未来的生存发展。去中心化、开放、包容逻辑的元宇宙在技术架构、生态应用、内在机理和历史趋向上,呈现了沉浸传播理论范式的核心逻辑,元...
在数字信息生态乱象迭生、公共危机日益频繁、“信息疫情”加剧的当下,许多新闻用户选择了回避新闻。对于新闻业自身而言,新闻回避无疑冲击了新闻公共价值的根基,但对于用户而言,新闻回避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数字化生存和优化新闻消费体验的情境化策略。本文从新闻回避行为的情境性特征出发,考察了新闻用户的断连型回避、偶遇型回避、策展型回避与监控型回避四种典型的实践形态。在宏观情境层面,新闻回避的媒介动因包括媒介多元化...
临沂大学传媒学院设立于2009年,是临沂大学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新型学院之一,着力培养德才兼备、理论扎实、技能过硬的全媒化、高素质、应用复合型现代传媒人才。学院秉持“质量立院、特色兴院、人才强院、文化铸院”的办学宗旨,始终以学生成长为根本,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重视提高学生政治道德修养、科学文艺素养、国际化视野、传媒智慧、专业前沿知识与创新创业能力。2011年,据省教育主管部门统计,学科专业综合实力...
讲座深入阐述“阅读力的培养实际是对人们思维能力的培养”、出版力的内涵与表现,探讨“阅读力”与“出版力”的互动关系。
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现代化,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也会推动现代化。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闻传播事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与推动力量;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闻传播事业是马克思主义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的运用,应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继续坚持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现实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闻传播事业是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应对全球传播体系转型的中国方案。在新的征程上,应理解中国式现代...
李薇,南昌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教授,从事专业领域:新闻传播、文化产业。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020年,省级一等奖,第一指导老师。江西省教育厅首届创新创业大赛指导教师技能大赛,2020年,省级一等奖,全省排名第三。江西省教育厅首批聘请的30名创新创业大赛指导教师之一。专著《普利策特稿写作奖作品的文学性研究》,2019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数字化时代,新闻业高度重视用户参与,用户评论已经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关联部分。本文通过深度访谈法,在场域文化资本的视角下,考察了用户评论在新媒体新闻从业者个体认知与新闻选择中的可见性。研究发现,新媒体新闻从业者普遍表达了对于用户评论的负面态度,但他们仍然基于用户评论建立了一套工作常规。用户评论即使在新闻工作流程中具有可见性,但却在新闻选择这一新闻生产的核心环节呈现出相当的不可见性。用户评论并未实质性...
胡一伟,文学博士,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访问学者,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国际符号学学会会员。现为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黄文杰,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作为出版人,曾在复旦大学出版社从事图书出版工作十三年,策划、编辑出版新闻传播、影视、广告、文学、艺术类图书两百余种,出版图书曾荣获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吴玉章人文社科奖、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教材一等奖、优秀畅销书二等奖、上海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等。作为影评人,曾参与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并连续十年担任《南方...
余玉,男,江西湖口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现为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党报党刊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会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多家CSSCI学术期刊匿名评审专家。
2023年3月20日下午,文化和旅游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万铤,来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课堂,围绕“‘人心工程’助力国际传播的实践探索”这一主题进行讲授与交流。讲座由师曾志教授主持,何姝教授出席。三十余名本校研究生、博士生参加。
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时值人类从工业文明到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历史巨变期。新闻学科作为工业革命后诞生的学科,本身有诸多工业文明的痕迹,即以文本的规范统一和标准化操作特征为主。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新闻传播学科要抓住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开端和发展的基本特征与脉络,从真正来自实践的问题域出发,在原有新闻学稳定开放的知识框架下,构建新的知识...
本讲座将围绕元宇宙、AIGC(AI-Generated Content)技术变革展开,发现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逻辑变化和结构效应,从传播的角度解读其引起的革命性改变。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