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军事学 管理学 旅游学 文化学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院士相关记录7535条 . 查询时间(0.359 秒)
空气污染,尤其是细颗粒(PM2.5,空气动力学直径≤ 2.5 μm)对人类健康、气候和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正在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然而,由于缺乏对大气塑料颗粒的连续测量和表征方法,人们对塑料颗粒等新兴污染物的了解知之甚少。在这里,我们使用一种新型的多功能气溶胶浓度富集系统(VACES)研究了上海市区PM2.5中细小塑料颗粒(FPPs)的含量,该系统使得大气微纳米塑料定量的时间分辨率达到两小时。并使用...
2024年2月24日,国际冰川学会(IGS)发布2023年度塞里格曼冰晶奖(Seligman Crystal)评选结果。鉴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誉所长姚檀栋在青藏高原冰川学、气候学和环境变化领域做出的开创性突出贡献,及其在气候变化和冰芯研究领域的国际引领作用,IGS评奖委员会决定,授予姚檀栋塞里格曼冰晶奖章。这是该奖自设立以来,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奖。
惊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水文地质、水文生态及农业水土工程专家、长安大学教授李佩成同志因病逝世,深感悲痛。
2024年1月24日,万建民院士领衔的南京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合作在国际著名期刊The plant cell在线发表了题为“Rice LIKE EARLY STARVATION1 cooperates with FLOURY ENDOSPERM6 to modulate starch biosynthesis and endosperm development ”的研究...
2024年2月24日,由云南腾冲科学家论坛中心、腾冲市人民政府、温州医科大学、昆明医科大学等单位联合主办2024腾冲科学家论坛院士讲坛“健康中国,温泉医康养新思路”活动在腾冲举办。
2024年2月24日,第二十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在石家庄市举行。张伯礼、樊代明、刘德培、张运、吴以岭等近20位两院院士以及来自海内外10万余名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齐聚大会。
近日,南京大学物理学院陈伟教授和邢定钰院士课题组在拓扑超导体探测方案的理论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提出超导能隙以上波戈留波夫准粒子的Tomasch振荡可以用来区分s波和手征p波超导体。不同于绝大多数相关研究集中于讨论超导能隙内马约拉纳(Majorana)激发(边缘态、零能模)所导致的输运信号,该工作另辟蹊径,聚焦于超导能隙以上准粒子的相干输运,研究结果表明长期以来被忽视的能隙以上区间也隐藏着拓扑超导体...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傅伯杰院士和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Mark Stafford Smith教授主编的英文著作《变化环境下的旱地社会-生态系统》(Dryland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in Changing Environments)由斯普林格出版社在线出版。
中国的癌症现状呈现出独特的“三高一低”的严峻形势,即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经济负担和低生存率。
压电聚合物材料可以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在自供电传感器、能量采集器和驱动器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通常情况下,压电材料需要依赖高耗能和耗时的电极化过程才能激发“压电特性”。因此,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制备自极化压电聚合物材料至关重要。在本研究中,基于前期高分子锻压研究成果(Nature Communications 13(1),4083;Macromolecules 2023,56(10),35...
澎湃新闻记者从相关方面获悉,我国创烧伤专业主要开创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原解放军第304医院副院长盛志勇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1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2024年1月2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万建民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与南京农业大学水稻所合作鉴定了水稻淀粉生物合成的关键调控因子OsLESV,阐明了其通过调控淀粉合成关键酶靶向淀粉颗粒运输的分子机制,为稻米品质的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基因资源和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细胞(The Plant Cell)》上。
复旦大学生殖与发育研究院院长黄荷凤、研究员张静澜、研究员徐晨明联合浙江大学教授张丹、国家卫健委出生缺陷研究与预防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儿童医院教授王华,通过创新的综合性无创产前筛查技术(cfDNA综合筛查),实现了检测孕妇血浆中的游离DNA,从而全面筛查胎儿不同类型的遗传变异,达成更加精准的产前和围产期管理。该研究填补了产前筛查技术中单基因病筛查的空白,在1月22日发表于《自然—医学》。
硫酸盐是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主要成分,对全球气候变化、区域空气质量以及人类健康都有重要影响。目前全球和区域大气模式不能准确模拟硫酸盐的观测结果,说明大气中存在硫酸盐的未知生成机制。贺泓院士团队与宾夕法尼亚大学Joseph S. Francisco教授团队、北京理工大学张秀辉教授团队合作研究发现,在潮解NaCl颗粒上,SO2可以发生非均相光氧化反应生成硫酸盐。通过实验和量子化学理论计算证实,...
近日,柔性电子(未来技术)学院黄维院士、王建浦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环境友好型钙钛矿发光二极管(LED)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国际上首次利用一步旋涂法实现了大面积外延生长的高质量锡基钙钛矿薄膜,突破了传统外延方法在大面积器件制备方面的局限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