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药学 >>> 微生物药物学 >>>
搜索结果: 181-195 共查到微生物药物学相关记录463条 . 查询时间(0.869 秒)
张玉琴,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菌种保藏研究室,理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药用微生物资源的收集、整理和保藏。主要开展原核微生物生态学、分类学、生理学及其应用价值评估(活性筛选及酶学等)和机理研究,重点挖掘各种极端环境的放线菌新资源。2009年1月—4月,曾赴韩国生命工学院开展了”嗜盐放线菌的多样性及其应用”的合作研究;2013年4月—2014年3月...
赫卫清(1977.12),2006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微生物代谢工程室工作,任助理研究员,2011年聘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微生物次级代谢调控和微生物药物研发。博士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格尔德霉素的生物合成及其调节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鉴定。留所工作后对格尔德霉素的新衍生物进行研究,并参与必特螺旋霉素的进一步开发工作。2009-2011年在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
王丽非,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生物工程室。2008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博士学位。多年来一直从事微生物药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生物天然产物生物合成以及调控机制研究,新型抗生素的合成生物学研究。工作期间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了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十二五”计划子课题任务1项(2014ZX09201001-0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原名抗菌素研究所是国内第一所现代化的微生物药物研究机构。现有职工4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10人、在读研究生140余人。“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为国家重点学科。药生所主要研究方向是:传染病、肿瘤、代谢疾病及免疫相关疾病...
中国药用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hina Pharmaceutical Culture Collection,CPCC)始建于1958年,是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2011年11月通过科技部和财政部的平台认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级药用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专门机构,也是国际菌种保藏联合会(WFCC)和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成员之一,承担着药用微生物菌种负责的收集、鉴定、评价、保藏、供应与国际交...
张淑梅,研究员,主要从事微生物生化药物、基因工程药物和微生物农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研制出2种微生物农药产品,已产业化生产,在省内外推广应用近1亿亩,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美国科学家发现了近30年来第一种新型抗生素,其可以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等多种致命病原体。科学家认为,随着人类与细菌耐药性之间战争的不断升级,这一抗生素有望成为“游戏规则颠覆者”。西北大学的吉姆·里维斯领导的研究团队在近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撰文指出,他们在缅因州的土壤内发现了这种名为Teixobactin的抗生素。在老鼠身上进行的研究表明,该抗生素对致命的MRSA细菌等具有非常...
“胰岛素超家族成员INSL5可以通过刺激胰岛素的释放来调节机体的糖代谢”——2014年12月17日,Biochemical Journal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王明伟研究组关于INSL5参与糖代谢调节的最新研究成果。类胰岛素肽5(INSL5)是1999年从表达序列标签(EST)文库中发现的一个胰岛素超家族成员,主要存在于直肠、结肠和膀胱,其内源性受体RXFP4(原名为GPCR142或...
扈金萍,女,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药药代动力学、药物代谢酶及转运蛋白的研究,包括活性先导物药代特性的早期评价,药物代谢酶/转运蛋白调控的分子机制及生物学效应,新药PK/PD研究等。参与完成多个新药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及临床报批工作。近年来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央级公益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3项。同时,作为主要完成人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重点基金,全球...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蓝乐夫研究组、杨财广研究组与复旦大学、芝加哥大学、北卡科他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合作,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利用转录调节因子CcpE来感受自身体内的柠檬酸水平并进而协调的自身的代谢状态以及多种致病相关因子的表达, 从而实现对细菌致病性的有效控制。相关研究论文“Metabolic sensor governing bacterial virulence in Staphylococ...
了解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研究整合子在大肠埃希菌中的分布情况,探讨其与大肠埃希菌耐药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广东省3所医院2010—2012年分离的大肠埃希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3类整合子整合酶基因和整合子可变区,测序分析整合子所携带的耐药基因盒类型。结果共收集156株大肠埃希菌,其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和磺...
沈月毛,男,1965年2月出生,博士,天然药物化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86.07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89.07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天然产物化学硕士学位,1995.08-1998.08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化学系留学并从事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于1999.11获中国科学院植物学博士学位。1989.07-2004.01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
王小宁,男,1979年7月出生,博士,天然药物化学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1. 中国民间药用植物中抗肿瘤活性成分的发现及其作用机制研究;2. 苔藓、地衣内生真菌来源的活性成分研究。承担课题:1. 苔藓植物内生真菌中靶向微管的抗肿瘤活性代谢产物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No. 21272139),80万元,2013.01-2016.12 (在研);2. 地衣化学成分及其抑制真菌...
鲁春华,女,1975.01生于山东郓城,博士,副教授。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1.NSFC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喜树内生真菌的生物活性成分研究” (30500632,26万,2006.01-2008.12);2.国家“863”目标导向课题“药源粘细菌的聚酮合酶基因簇组成、代谢调控关联和代谢改造技术” (2006AA02Z171,380万元,2007.01-2008.12),主持人:山东大学李越中教授,子课...
北京药学会     北京药学会  药学       < 2014/9/5
北京药学会成立于1947年9月,是一个由北京药学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的法人社会团体,是北京药学科技工作者自己的组织。 至北京药学会成立的半个世纪以来,在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举荐人才、科学普及、编辑出版、科技咨询服务以及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做好参谋和助手作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首都医药科技人员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和学术水平,推动药学...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