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
搜索结果: 196-210 共查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相关记录753条 . 查询时间(1.935 秒)
2014年7月21日,应中国科学院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的邀请,国际著名水合物专家Timothy S. Collett博士到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访问并作学术报告。水合物中心50多位科技人员和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副所长吴能友、水合物中心李小森、梁德青研究员等接待,并与Collett博士进行了讨论和座谈交流。
2014年7月6日,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主持的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准噶尔盆地东部低熟气资源潜力与有利勘探区预测》在新疆阜康市召开了现场进展检查研讨会。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资源环境处处长周桔与中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专家参加检查研讨会。 
2014年7月6日,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组织验收专家组,对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承担的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三期)项目“援疆政策环境下新疆跨越式发展战略研究”和“新疆油田作业废液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进行了验收。
罗群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石油学会会员。1963年9月1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汉族,中共党员。1982年9月-1986年7月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矿产系煤田地质勘探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6年9月-1989年7月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院,研究方向是石油数学地质,获工学硕士学位;1989年9月-1998年8月任教于大庆石油学院勘探系,从事石油地质勘探...
断陷盆地总体构造活动强烈,断裂带、褶皱带、背斜带等强构造区十分发育,是断陷盆地中主要的油气富集区,也是早期勘探的主要对象。但随着强构造区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已很难再有大的发现,油气勘探必须向弱构造区转移。通过对断层落差面密度、地层曲率、地层厚度变化率导数3个表征构造活动强度指标的统计、分析,划分出冀中坳陷的弱构造区,并分析其地质特征。通过对比强、弱构造区成藏条件的差异性,解剖油气成藏实例,总结弱构...
歧口凹陷沙河街组发育沙一段、沙三段2套重要的烃源岩层系,烃源岩累计厚度达1 500~2 500m,有机质丰度高,为歧口凹陷提供了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层系原始沉积环境和后期演化程度的差异使得烃源岩的质量和分布有着很强的非均质性。如何客观地评价烃源岩质量,并对不同质量的烃源岩分布进行精细刻画,明确优质烃源岩的展布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通过研究,建立了烃源岩分级评价工作流程,厘定了歧口...
轻烃分析是油气地球化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在油气藏的勘探和开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回顾国内外学者对轻烃理论和应用的研究,系统总结了轻烃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认为目前在轻烃的形成机理方面主要存在2大理论体系,即热裂解成因论和催化成因论。前者强调在轻烃形成过程中热动力占据主导作用,后者强调过渡金属的催化作用是形成轻烃的主要机制。但是,目前轻烃成因理论的研究仍然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
2014年4月20-21日,第九届全国石油地质实验技术学术会议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本届会议由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科技装备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和石油地质勘探专业标准化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地质实验研究中心、提高石油采收率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盆地构造与...
致密油已成为全球石油地质领域研究的一大热点,在中国的很多盆地也发现了致密油分布。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的调研,总结致密油的地质研究现状。结果表明致密油聚集条件与常规油藏成藏有明显区别,可主要概括为3点:①广覆式分布的优质生油层|②大面积分布的致密储集层|③连续型分布的储集层与生油岩紧密接触的共生层系。致密储层孔隙系统主要为微米—纳米孔喉系统,并以纳米级孔喉为主。致密油聚集需要强大的源储剩余压差以...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蕴含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是西南油田公司天然气勘探和储量增长的主力层系之一。天然气主要储集在大面积展布的须家河组二段、四段和六段共3段大型砂岩储集体中。利用野外露头勘察和井下资料解释,解剖了须家河组单砂体的内部结构和规模,描述了砂体发育特征,剖析了大型砂岩储集体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须家河组砂体单体规模有限、总体数量众多,单砂体之间存在高频切割式、低频切割式、搭接式和孤立式4种叠置方式,...
以塔里木库车地区零井源距VSP地震资料为例,指出复杂高陡构造零井源距VSP已不属于一维地震范畴,即使上行反射得到准确的倾角时差校正,也无法充分体现复杂高陡构造零井源距VSP资料的全貌。首次采用复杂介质常速度梯度射线追踪技术对高陡构造零井源距VSP上行P波和上行SV波同时进行二维地震成像,展示了复杂高陡构造零井源距VSP模型数据及实际数据的处理效果,对类似地区零井源距VSP地震资料处理具有一定的实际...
沁水盆地常规天然气和致密气资源潜力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为探索沁水盆地致密气勘探潜力,对沁水盆地中南部已钻煤层气参数井重新进行了测井解释,发现了多个致密气可疑层,并重点从烃源岩条件和储集条件对该盆地致密气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该盆地致密气勘探潜力。研究表明,沁水盆地具有较好的致密气成藏条件,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沁水盆地整体处于海陆过渡相环境,发育了多套煤系烃源岩,具有广布式分布、大面积生烃的特征|...
含油气盆地尤其是叠合盆地在形成与演化过程中伴随着油气的成藏及改造,二者之间的时间匹配以及所发生的能量交换是当前含油气盆地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构造—热年代学特别是中低温测年体系的发展和应用,给含油气盆地分析带来了活力。构造—热年代学约束的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热作用过程研究,使探讨和研究含油气盆地形成演化、热演化历史、沉积沉降及恢复剥蚀量成为可能,并由定性描述逐渐向定量或半定量计算转变,为含油气盆地分析工...
油气充注过程中形成的流体包裹体为研究成藏过程提供了依据。利用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56块三工河组含油储层样品,通过系统的流体包裹体显微鉴定、微束荧光光谱和均一温度测试等包裹体分析测试手段,结合盆地构造—热演化和烃源岩生排烃史模拟结果,研究了主要含油区块三工河组油气充注的期次和年代,探讨了油气充注—调整的过程。结果表明:有机包裹体主要以发黄色、蓝色、白色荧光的油包裹体为主,荧光光谱主峰波长分别对应于5...
在考虑天然裂缝闭合程度的情况下,基于弹性力学及断裂力学理论,建立了水力裂缝逼近天然裂缝时天然裂缝面应力场模型并得到其解析解,同时进一步明确了水力裂缝诱导应力的意义及其作用方式。天然裂缝稳定性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表明:水力裂缝在逼近天然裂缝过程中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天然裂缝的稳定性,影响因素包括水平应力差异系数、水平主应力差值、逼近角、逼近距离、净压力、天然裂缝闭合程度以及水力裂缝长度,其中水平应力差异...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