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高能物理学 >>> 基本粒子物理学 >>>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基本粒子物理学相关记录1653条 . 查询时间(0.598 秒)
可以说,中微子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基本粒子。在宇宙学中,它们在大尺度结构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在粒子物理学中,它们微小但非零的静止质量令它们与众不同,表现出了超出我们当前理论的新的物理现象。如果没有中微子质量尺度的测量,我们对宇宙的理解将会变得不完整。
近日,来自奥地利和英国的科学家共同发表了一个粒子物理学的基础数学新理论。他们定义和研究了黎曼曲面上存在的非常稳定的希格斯丛,其蕴涵了全局幂零锥稳定分量的多重性的精确表达,以及其与镜像对称性的关系。这个关于希格斯丛的复杂理论有望揭示物理学家长期以来一直试图解决的难题。
R值是正负电子湮没产生强子与一对正负缪子的领头阶截面的比值,是粒子物理学中最重要的物理量之一。精确的R值数据对缪子反常磁矩的理论计算具有重要意义。最新的缪子反常磁矩的实验测量值和理论计算值的差别达到约4.2倍标准偏差,暗示着新物理的存在,因而成为当前粒子物理的热点话题。由于微扰量子色动力学在小于5 GeV低能区的不适用性,实验测量是获取高精度R值的唯一途径。因此,R值测量对缪子反常磁矩相关新物理机...
近期,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了2020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0),在粒子物理与核物理领域,我校马余刚院士、马国亮研究员、黄旭光教授入选,显示了我校近年来在粒子物理与核物理领域的良好发展势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潘建伟、姚星灿、陈宇翱等与澳大利亚科学家胡辉合作,首次在处于强相互作用(幺正)极限下的费米超流体中观测到了熵波衰减的临界发散行为,揭示了该体系存在着一个可观的相变临界区,并获得了热导率与粘滞系数等重要的输运系数。该项工作为理解强相互作用费米体系的量子输运现象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信息,是利用量子模拟解决重要物理问题的一个范例。2月4日,该成果以长文(research articl...
利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源引出的高电荷态氮离子(Nq+,q=3,5,6),在4.5~120keV动能范围内系统测量了Nq+(q=3,5,6)与Cu表面碰撞产生的K-X射线能谱;基于原子壳层电离理论计算了K-X射线产额值及其电离截面值。结果表明:Nq+(q=3,5)离子进入靶表面后与Cu原子发生紧密碰撞,在直接库伦电离的作用下发射K-X射线,并且随着入射离子动能的增加,K-X射...
The atomic nucleus is a tough nut to crack. The strong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rotons and neutrons that make it up depends on many quantities, and these particles, collectively known as nucleons, are...
In the particle world, sometimes two is better than one. Take, for instance, electron pairs. When two electrons are bound together, they can glide through a material without friction, giving the mater...
近日,清华大学物理系刘永椿副教授等人提出利用周期脉冲驱动实现原子自旋压缩的方案,能够在常见的耦合系统中制备自旋压缩态,将这种量子态作为干涉仪的输入态,测量精度可达到海森堡极限。研究成果以“Dynamic synthesis of Heisenberg-limited spin squeezing”为题发表于《npj Quantum Information》。
闪烁体低本底α/β测量仪存在α-β串道现象。为了减少α-β串道对饮用水总α、总β放射性测定的影响,在确定引起串道的粒子或射线、串道修正因子与标准源面积及厚度的关系的基础上,对饮用水总α、总β放射性测定结果进行α-β串道修正及验证。结果显示:α粒子在β道引起串道,β粒子、X-γ射线在α道不引起串道。α标准源的α-to-β串道修正因子随源的厚度增加先增大后趋于稳定,且与源的面积无关;β标准源的β-to...
The Higgs boson doesn’t stick around for long. Once it is created in particle collisions, the famed particle lives for a mere less than a trillionth of a billionth of a second or, more precisely, 1.6 ...
主要经历: 2006-2010 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本科;2010-2015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博士研究生;2015-2017 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 博士后;2017-2019 韩国高等科学院 物理学部(School of Physics)/量子宇宙中心(QUC) 博士后。
学术经历:2018年12月 — 至今,副教授, 中山大学;2015年1月 — 2018年11月,博士后, 夏威夷大学;2009年8月 — 2014年12月, 博士,爱荷华州立大学;2007年9月 — 2009年8月,硕士, 香港科技大学;2003年9月 — 2007年7月,学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术经历:2015.9 - 至今 中山大学 物理学院 教授;2011.7 - 2015.9 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UC Irvine) 助理项目科学家、副项目科学家;2006.7 - 2011.6 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 研究助理、博士后;2002.9 - 2008.1 北京大学 物理学院 粒子物理博士;1998.9 - 2002.7 北京大学...
In an article recently published in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the ALICE collaboration has used a method known as femtoscopy to study the residual interaction between two-quark and three-quark particles...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