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考古学 >>> 专门考古 >>> 金石学 铭刻学 甲古学 古钱学 美术考古 宗教考古 水下考古 专门考古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361-375 共查到专门考古相关记录838条 . 查询时间(0.643 秒)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业作物之一,世界上超过一半的人口以水稻为主食。2020年11月,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研讨会在浙江浦江隆重举行,遗址出土了一万年前的炭化稻谷,并且发现在遗址出土的陶片及红烧土块中掺杂有大量的炭化稻壳。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余姚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均出土了大量的稻谷遗存。种种证据表明稻作农业起源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上山遗址的稻谷遗存提供了目前为止世界上最早的驯化初始证据。
从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了解到,考古人员在青岛胶州湾外围海域发现1处一战时期大型沉舰遗址,采集到100余件文物。据介绍,大型沉舰遗址是在大公岛南部海域发现的。考古人员共采集到武器弹药、扇叶、水管阀门、皮革鞋垫、煤块等文物100余件,其中可复原文物45件,带有文字的文物2件。出水文物及相关文献记载等为遗址的性质判断提供了重要佐证。
2020年10月19日,龙门石窟保护研究成果发布暨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二十周年学术交流大会开幕,龙门石窟研究院发布了20年来龙门石窟的六大重要考古成果,分别是:奉先寺遗址考古发掘、擂鼓台三洞窟前遗址考古发掘、香山寺遗址发掘、万佛沟第1窟窟前建筑遗址发掘、龙门西山北坡唐代僧人墓地发掘、瘗窟考古清理工作。
黄河中下游地区盆地和平原较多,适宜发展农业,古文化的发育繁盛。黄河中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可以从距今约1万年前的李家沟文化开始,建立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时代文化等完整的史前文化序列。这一序列在龙山时代晚期涌现出了陶寺、石峁等规模宏大的史前文化城址,到夏商周三代成就了辉煌的青铜文明。黄河下游地区也建立起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典型龙山文化的史前文化序列。在大汶口文化晚期之后,这一地区也取得...
2020年9月17日,是清末中日黄海海战126年纪念日,旗舰定远舰凭借其超强的铁甲防护能力,面对日舰围攻,屹立不退。而在山东威海湾刘公岛昔日北洋海军基地东侧海面也迎来一个重大的消息,定远舰遗址水下考古队在广州打捞局的协助下经过10多小时的清淤、穿缆、起吊等环节,最终成功将一块定远舰铁甲起吊出水,从而有幸让世人再次目睹铁甲的真容。经过测绘记录,铁甲于9月18日被安全送往刘公岛上,存放在专门修建的文保...
戴宗品先生,研究馆员。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在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事田野考古与研究,1993年获田野考古领队资格,领队主持永平新光遗址、元谋大墩子遗址、耿马石佛洞遗址、曲靖横大路墓地等多处重大考古发掘任务。2003年任云南省博物馆副馆长,2004年获研究员职称资格。2006年任宁波博物馆筹备处主任,主持宁波博物馆筹建工作。2008年任云南省博物馆副馆长,主持云南省博物馆新馆建设工作,2...
徐涛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文物鉴定、唐宋美术史及文化遗产管理研究,主讲古书画鉴定、文物博物馆法规与管理、文物学课程。具有国家文物局认证的书画、陶瓷、铜器、杂项类文物进出境审核责任鉴定员证书。主持国家文物局多项重点课题,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宝丰清凉寺窑址于1987年被认定是汝窑遗址,2000年在清凉寺村发现了天青色汝官瓷烧造区。根据汝官瓷生产区与清凉寺窑址大窑区的关系,以及汝官瓷生产区的特点,表明汝窑是在高度发达的民窑基础上形成的贡御窑,是在北宋后期官府采购制度变革以后出现的由官方“置场”进行生产的,代表承包购买制度的手工业作坊。可能承担了“六尚局贡”的任务向宫廷贡瓷器。拣选后的瓷器仍可出售,不具有专供皇家使用的特性。
李瑞振(1982.02—),男,山东临沂人,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博士毕业,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部副研究馆员。2011年博士毕业后,进入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工作;2019年调入中国国家博物馆工作。研究方向为金石碑帖、玺印篆刻,主要从事馆藏文物的保管和研究工作,参与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
青铜贮贝器,顾名思义,就是青铜铸造,用于贮藏海贝的容器。青铜贮贝器是滇青铜文化的独有器物,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尚未在其他地区发现过。代表了该地区青铜时代青铜冶铸技术和工艺美术的最高成就,是滇青铜文化的瑰宝。此类器物集中出土于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和呈贡天子庙等古墓群的滇国高等级贵族墓葬中,是显示地位、权力、财富的滇国“重器”。
近年来,“经济考古”或“经济考古学”的相关研究成果频频推出,如美国考古学家罗泰先生于2017年12月14日在北京大学举行了《东周时代经济考古的一些问题》的学术演讲;考古学家焦天龙在中国科技大学开设了《经济考古学的历史与概念》的报告会。《南方文物》杂志专门设立“生业与社会”栏目,不定期发表与经济考古有关的论文。考古学家何驽、袁靖、张弛、张敏、王立新等近年来都发表了有关经济考古的重要论文,为中国经济考...
辽东半岛三面环海,地处欧亚大草原东端,自古以来就成为中原地区经胶东半岛或辽西走廊和东北亚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通道,也是中亚、西亚经欧亚大草原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东西交流的必由之路,这奠定了辽东半岛在东北亚文化交流中的枢纽地位。通过系统研究,笔者初步建立起辽东半岛新石器至青铜时代完整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即距今约7000年—距今约4100年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小珠山一期文化、后洼下层文化、小...
本文结合两汉魏晋南北朝都城建筑的考古发现,把其分为城墙城门、宫殿官署、礼制建筑及宗教建筑四类,通过代表性的建筑基址,大致勾画出各类建筑的结构及特点。不同类型的单体建筑,其平面形制及建筑特征是不一样的,大朝正殿平面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西汉时期宫殿建筑依靠夯土台基而建,在此以后,夯土台基的高度则逐渐降低。高台建筑的衰落与土木技术的进步密切关联,由此导致建筑形式从高台到楼阁及由实到虚的转变。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