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植物保护学 >>> 植物检疫学 植物免疫学 植物病理学 植物药理学 农业昆虫学 植物病毒学 植物病虫害测报学 抗病虫害育种 有害生物化学防治 有害生物生物防治 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杂草防治 鸟兽、鼠害防治 植物保护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植物保护学相关记录8331条 . 查询时间(3.953 秒)
西洋参猝倒病学名Pythium debaryanum,主要危害作物的幼茎,导致作物的生长受到影响。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病斑褐色,有轮纹。本病有时随Cercospora fagopyri后侵入,在褐斑病病斑的周围引起具有轮纹的褐斑。东北9月发生,长江以南6月可见。(图左)
症状 又称轮纹病。侵害叶片和茎秆。叶片染病 病斑与褐纹病类似,大小0.2—1.5cm,红褐色,有明显或不明显同心轮纹,周围少绿色。后期病部生有小黑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病叶提早脱落。茎染病 病斑梭形,红褐色,植株枯死后变为黑色,上生黑褐色小点。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圆至卵圆形,褐色,四周有淡黄色晕圈。病斑中心灰白色,病斑大小5—10mm,轮纹不明显,中间褪色部分生有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学名 Spica parallelangula Alpheraky鳞翅目,钩蛾科。分布在云南、陕西、宁夏等省(区),甘肃平凉山区也有发生。
症状 主要侵害叶片。初发病时在叶面产生浅绿色或黄色无明显边缘的斑驳,病斑扩展有时受叶脉限制。叶背面生白色霉怪,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图右)
症状 荞麦立枯病主要为害幼苗。初在茎基部生红褐色凹陷斑,影响荞麦生长发育,严重时引致死亡。
症状 为害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27属34种植物。受害小麦幼苗矮黄,根系短分叉,后期根系被寄生呈瘤状,露出白亮至暗褐色粉粒状胞囊,此为该病的主要特征。胞囊老熟易脱落,胞囊仅在成虫期出现,故生产上常查不见胞囊而误诊。线虫为害后,病根常受次生性土壤真菌如立枯丝核菌等为害,致使根系腐烂。或与线虫共同为害,加重受害程度,致地上部矮小,发黄,似缺少营养或缺水状,应注意区别。
症状 又称茎裂病。主要为害距地面15—20cm植株基部的叶鞘和茎秆,病部产生典型的眼状病斑,病斑初浅黄色,具褐色边缘,后中间变为黑色,长约4cm,上生黑色虫司屎状物。病情严重时病斑常穿透叶鞘,扩展到茎秆上,严重时形成白穗或茎秆折断。(图左)
浊麦湿害是小麦生产中的五害(湿害、冻害、干热害、草害、病虫害)之一。近年湖北、准北麦区、江苏丘陵麦区等常见,每年都有不同积蓄的发生。受湿害的小麦根系长期处在缺氧的环境中,根的吸收功能减弱,造成植株体内水分反而亏缺,严重时造成脱水凋萎或死亡,因此湿害又称为生理性旱害。从苗期至扬花灌浆期都可受害,苗期受害造成种苗霉烂,成苗率低,分蘖延迟,根系不发达,苗小叶黄;拔节抽穗期受害 上部的三片功能叶分别较健株...
症状 又称小麦根腐叶斑病或黑胚病、青死病等。分布在全国各地,东北、西北春麦区发生重,黄淮海冬麦区也很普遍。全生育期均可引起发病,苗期引起根腐,成株期引起叶斑穗腐或黑胚。成为我国麦田常发病害,发病率205—60%,减产10%—50%或更多。苗期染病种子带菌严重的不能发芽,轻者能发芽,但幼芽脱离种皮后即死在土中;有的虽能发芽出苗,但生长细弱。幼苗染病后在芽鞘上产生黄褐色至褐黑色梭形斑,边缘清晰,中间稍...
症状 小麦优良品种在使用过程中,常会出现混杂退化的现象。混杂退化后的种子纯度明显下降,性状变劣,品质变差,抗逆性下降,产量明显降低。
症状 主要为害小麦茎、叶和穗等。当株高0.33m左右时,在茎、叶、叶鞘等部位出现与叶脉平行的条纹状孢子堆。孢子堆略隆起,初白色,后变灰白色至黑色,病组织老熟后,孢子堆破裂,散出黑色粉末,即孢子。病株多矮化、畸形或卷曲,多数病株不能抽穗而卷曲在叶鞘内,或抽出畸形穗。病株分蘖多,有时无效分蘖可达百余个。
症状 小麦在灌浆以后至成熟期常遭麻雀等鸟的啄食,使麦粒和麦穗受损害,严重时造成不同程度减产。
学名 Ochseenchimerca taurella Schrank鳞翅目,夜蛾科。别名麦螟、钻心虫、蛀茎虫等。分布山东、河北、江苏、甘肃等冬麦区。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