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伦理学 >>> 生态伦理学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库 生态伦理学相关记录170条 . 查询时间(0.519 秒)
低碳社会是以探索新能源、新技术、新经济方式为动力,以开辟可持续生存式发展道路为实践方式、以创建生境化的生态文明为目标指向的社会形态。创建低碳社会,其首要前提是重建价值导向体系和行动原则,其奠基工作是创建生境化的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其基本任务是重建生境化的存在方式和生存方式,其战略重心是重建生境化的经济体系和生态体系,其动力战略是展开全面动员的低碳生活教育。
转基因食品面世十几年来,由于存在潜在的风险,引起了诸多争议,同时阻碍了基因工程技术的健康发展。本文在介绍各方争论内容的基础上,从生态伦理学角度出发,探讨了人类对待转基因食品的方式,旨在唤起我们对转基因食品的正视,使转基因食品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我们是否应当和能够将人类的道德关怀从社会共同体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是环境伦理学在人类道德进化道路上提出的新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逻辑前提从“自然”向“人”的转换,消解了科学与伦理学之间“是与应当”的理论困境;进而揭示出人类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道德物种,以其自我决定和创造的本性在文化进化的历程中不断实现道德超越与完成.
生态伦理作为科技时代的一种新型道德观,属于最广义的社会公德范畴,具有对全人类共同的约束性和评判价值标准的统一性,因而它是对人类最深刻的生存关怀。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日益加强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消费也悄然兴起。它不仅是对传统消费的深刻变革,而且对传统生产方式的转换也将产生重大影响。应大力倡导环境消费,构建生态伦理道德观,做合格的环境人,从而保证人类的长远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文环境公正的实质是指如何在人与人之间分配自然资源和分摊环境责任,即环境权利与环境义务的对应问题。自从环境公正成为有色种族伸张环境利益的要求以来,环境公正已经扩张为全球环境运动的价值目标和现实动力。环境不公正现象之所以发生,在学理上是由于环境的特性与经济人的自利性不谋而合,在制度上是由于制度自身的欠合理性和落差促成。解决环境公正问题不仅需要价值上的诉求,而且需要制度上的设计。前者关系到环境公正的理论...
文章从克利考特与大地伦理学的理论渊源着手,对克利考特如何捍卫大地伦理学,扩展大地伦理理论,以及提出的伦理整体主义这一理论发展过程做一概说。
论生态文化与生态价值观     现代文化  生态文化  自然       < 2009/8/3
对比中国传统文化,用文化分析的方法,可清楚地看出现代文化的反自然倾向。正因为现代文化是反自然的,所以它是不可持续的。生态危机是现代文化引发的最严重的危机,这一危机迫使我们追问:人类能否以文明的方式与地球生物圈和谐共生?生态文化(或文明)是人类的必由之路。在理念层面,生态文化必须超越个人主义、物质主义、经济主义、消费主义、科学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在制度层面,必须限制市场的作用;在技术层面必须实现由征...
从生态伦理到生态文明      生态伦理  生态文明        < 2009/5/25
生态伦理是生态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自20世纪80年代起步以来,我国的生态伦理学研究正在逐渐超出道德哲学的讨论范围,渗透到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并推动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力量。
《走向深层的环保》      走向深层的环保  杨通进       < 2009/1/21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地介绍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基本理念的著作。作者认为,人类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的总体矛盾,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实现两个根本的转变,一是实现环境保护的经济动机与伦理动机的统一,使环保事业得到伦理的呵护;二是使人类文明实现从工业文明到绿色(生态)文明的转变,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只有实现了这两个根本的转变,环境保护才能从肤浅走向深层。本书正是从这一角度...
礼仪在起源上与生态伦理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对当代公民环境道德建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自然存在内在价值是人类礼遇自然的道德根源,人类必须充分尊重和爱护自己的生存环境;“以礼待物”与“以礼待人”应同等重要,两者都应成为公民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礼遇自然”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与应用价值,它应当渗透在公民环境道德建设的整个过程中。
每个民族在和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态智慧。生活在热带雨林地区的傣族更是如此。傣族认为,“龙山林”是神灵居住的地方,正是出于对神灵的敬畏,人们不能随便在“龙山林”中砍伐树木、猎捕动物和开垦土地,从而也就最有效地保护了动植物的多样性及整个生态安全。傣族人民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形成的这一“龙山林”文化现象,本质上是一种对自然的禁忌,它在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我们思考如何...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环境危机日益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作为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环境伦理的理论向度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向环境正义和代际公正拓展,其研究向度从哲学导向向实践导向延伸。本文回顾了环境伦理的发展进程,着重分析其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关键问题,深入探讨了环境伦理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特定功能及积极作用。
文章从刘海洋事件谈起,引出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伦理支点的探析,阐释了当今学界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基本的伦理观点及其各自对于指导我国环境刑事立法的局限性,在此框架下,笔者提出了环境刑事立法应当坚持的伦理支点的探析方案——生态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观。
我国作为后兴起的环境保护发展中国家,对环境意识的研究起步晚,对环境意识核心结构的认识上更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因此,要想培养出科学的环境意识,必须从研究环境意识核心结构入手。强调环境意识无非是为了克服或纠正人们在生活中的不良环境行为,因为意识对行为有指导意义,弄清了环境意识的核心结构对于科学地指导人们的环境行为养成良好的环境习惯是有重要意义的。另外,在客观地分析出环境意识核心结构以后,对于环境意识...
生态伦理学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建构生态伦理学必须和应当“以人为本”而不能“以自然为本”。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对象性关系,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所谓“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实质上是指以自然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生态伦理学的本质是通过调整人与人的关系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虽然有局限性,但是其基本精神不可超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