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 酶工程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酶工程相关记录19条 . 查询时间(1.831 秒)
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LPMO)可以通过氧化断裂糖苷键的方式破坏结晶多糖,使其它纤维素酶更容易作用于底物。因此,LPMO和纤维素酶协同作用可以加速纤维素的分解,使植物生物质的转化变得更加高效。首先,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挖掘出来源于嗜热毁丝霉MtC1LPMO基因,并在毕赤酵母中进行了异源表达。发现其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85 °C和7.5,最大比活力为174.8 U/g。 MtC1LPMO与纤维素酶存在协...
在活细胞中,酶催化过程的多样性使得代谢过程正常进行,而细胞内的物质转化通常涉及到多种或多个酶的协同催化过程,底物通道化是生物体为操纵多酶体系的两种主要策略之一,与之对应的为生物体进化形成的多酶复合体系统。因此,模拟生物内多酶系统进行多酶系统的构建将为实现多酶催化过程的高效进行开辟新途径。本研究基于自然酶分子机器的组装和封装机理,创建酶分子机器仿生化底物通道型多酶催化体系,解析仿生化多酶分子机器三维...
2023年7月17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周佳海与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唐功利课题组等合作,在《自然-催化》(Nature Catalysi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Enzymatic catalysis favours eight-membered over five-membered ring closure in bicyclomycin biosynthesis的研究论文,报道...
从头设计全新的酶需要引入活性位点和底物结合囊袋,并预测这些活性位点和底物结合囊袋在发生催化反应时生成的几何上相容的天然支架,但由于缺乏合适的蛋白质结构,以及天然蛋白质序列-结构关系的复杂性,这一设计受到了限制。
2023年3月29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许瑞明与朱冰团队,在《自然》(Natur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Basis of the H2AK119 specificity of the Polycomb repressive deubiquitinas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解析了人源PR-DUB复合物结合H2AK119泛素化核小体的高分辨率电镜结构,阐明了PR-DUB特异性去除核小体H2AK...
随着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废弃塑料的有效回收与再利用已成为全球性研究热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合成塑料,PET的酶促解聚为废弃塑料的回收利用提供了一条绿色途径。IsPETase是近年来报道在常温下对PET水解活性最高的酶,但IsPETase的低稳定性限制了它的应用。因此,国内外已有许多研究团队基于IsPETase的晶体结构进行(半)理性设计,获得了一系列性能改...
聚酮合酶(PKSs)是自然界中一系列强大的多功能酶,能够合成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包括:抗生素,降胆固醇药,抗肿瘤药以及免疫抑制剂。由于其具有功能多样、结构复杂等特点,探究PKSs的基本催化机制一直是微生物天然产物合成,进而衍生新型药物的研究焦点之一。
2023年3月29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许瑞明研究员与朱冰研究员团队在《Nature》上在线发表题为"Basis of the H2AK119 specificity of the Polycomb repressive deubiquitinase"的研究论文,解析了人源PR-DUB复合物结合H2AK119泛素化核小体的高分辨率电镜结构,阐明了PR-DUB特异性去除核小体H2AK119单泛...
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研究生“求是”学术创新论坛第七期通知。
近期,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刘文研究员和薛小松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了一篇题为“Enzymatic α-Ketothioester Decarbonylation Occurs in the Assembly Line of Barbamide for Skeleton Editing”的研究成果(DOI:10.1...
托法替布(Tofacitinib)是口服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被批准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性牛皮癣关节炎和溃疡性结肠炎。托法替尼的分子结构中包含两个合成砌块,即(3R,4R)-3-氨基-N,4-二甲基哌啶和4-取代吡咯并[2,3d]嘧啶。其中,具有两个连续手性中心的哌啶基团是合成托法替尼的主要成本来源。多数研究致力于(3R,4R)-3-氨基-N,4-二甲基哌啶的合成,包括动力学拆分、手性池原...
近日,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万一研究员领导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团队在药学领域JCR一区期刊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在线发表研究论文。该论文从秦岭天然产物库中筛选到一系列黄酮类化合物作为D类β-内酰胺酶OXA-48的抑制剂,对其构效关系进行分析,并联合抗生素在体内、外有效遏制耐药细菌的生长。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可降解材料开发与利用创新团队构建了一种基于新型绿色溶剂低共熔溶剂(DESs)的三相分离(TPP)体系,可以更高效分离纯化番茄过氧化物酶(POD)。该研究为三相分离技术应用于绿色、高效分离生物活性物质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上。
2022年4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饲用酶工程创新团队在抗生素替代品的开发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揭示了双功能果胶酶以分子内协同相互作用的方式高效降解果胶多糖的分子机制,并成功应用于指导生产具有抗菌活性的甲酯化果胶寡糖。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清洁生产杂志(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生命历经40多亿年的演化至今,由酶催化的生化反应构筑了生命活动的核心基础。自然进化历程极其缓慢,新功能产生需要百万年时间,无法满足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需求。酶的人工设计是拓宽其应用的必经之路,亦是人工合成生命的重要底层技术。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吴边团队应 Trends in Chemistry杂志邀请,发表了题为“Computational enzyme redesign: large ju...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