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农学总论 作物学 园艺学 土壤学 植物保护学 农药学 林学 畜牧学 兽医学 水产学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农学相关记录29440条 . 查询时间(3.561 秒)
2024年5月3日,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湖北洪山实验室胡红红课题组在The Plant Cell上发表了题为“Variation in WIDTH OF LEAF AND GRAIN contributes to grain and leaf size by controlling LARGE2 stability in rice”的研究论文。研究结果表明,水稻RING类型的E...
近日,专家组在江西省安福县对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自主选育的高产高油抗根肿病油菜新品种“中油909”进行田间评价,结果显示根肿病发病率仅为2%,比当地品种发病率低86%,理论亩产210.9公斤。专家组一致认为,该品种抗根肿病性强,兼抗菌核病,丰产性好,将有力促进根肿病区油菜产业的发展。
近日,资源与环境学院盛建东教授团队在土壤学领域研究成果以“Relative importance of altitude shifts with plant and microbial diversity to soil multifunctionality in grasslands of north-western China”为题在Plant and Soil上发表。该研究第一作者为草学专业...
菠菜起源于波斯(今伊朗),又名波斯草,赤根菜,于唐代作为尼泊尔的贡品传入我国。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有两种不同类型的野生种,S. turkestanica和S. tetrandra。野生材料往往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境能力,因此是作物遗传改良的重要资源。而菠菜的两种野生型基因组信息尚不清楚,阻碍了菠菜野生种的进一步利用。因此,解析菠菜野生种基因组序列,挖掘重要的驯化性状相...
滨海湿地地处陆海交汇的关键带,是承受高强度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的关键地区之一。截至目前,围垦已覆盖了中国大陆海岸线总长度的60%,入侵植物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则侵占中国盐沼植被总面积的48%,这将显著改变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碳(C)、氮(N)和磷(P)循环,进而影响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但在地理尺度上,围垦和入侵对滨海湿地植被-土壤的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仍...
2024年4月28日,我院国家玉米改良中心陈绍江教授选育的中农大678被列入“农业农村部2024年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成为国家重点推广的优良品种。
为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常态化服务工作、精准对接地方产业技术需求,来自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创新中心、广东省生态学会、广州市生态学学会、中山市芊松园花卉种植有限公司等单位的生态科技工作者近日在中山市横栏镇开展罗汉松快速生长栽培技术指导与示范项目活动。
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小麦研究团队与南京农业大学李刚教授课题组合作研究成果以“Silence of five F. graminearum genes in wheat host confers resistance to Fusarium head blight”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
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是对珍稀野生动植物进行长效保护的主要手段,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种子库、植物园和种质圃是迁地保护的主要手段,绝大多数野生植物的种质资源可通过种子库的办法进行保藏。不过,仍有部分“特殊型”种子(包括顽拗性种子)无法采用传统的种子库方法保存,涉及不少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IUCN红色名录物种和作物野生近缘种。植物离体库主要基于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和方法开展这类“特殊型”种质的保藏,并...
2024年5月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水产微生物与饲料创新团队首次揭示了人类和畜禽上经典益生菌在鱼类上的应用风险,是鱼类益生菌应用研究中的突破性发现,也是益生菌跨物种应用研究的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发表在微生物组研究领域高起点期刊《整合宏组学(iMeta)》上。
2023年植物营养与调控团队在西南大学农业科学研究院和资源环境学院的支持下,在科学研究、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本年度团队新增科研项目14项。其中农业部科技项目南方农田区域高产高效水肥管理技术模式与示范1项(280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企业合作横向项目5项。本团队以“西南区域农业绿色发展模式、落地与成效”为研究主题,主要围绕“土壤健康”、 “绿色作物”、“循...
2024年5月7日,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期刊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孟庆锋教授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Enhancing sustainability in the new variety-based low emergy system for maize production by nitrogen optimization”。研究团...
2024年5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基因编辑技术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合作,建立了首个黍稷遗传转化体系与基因组编辑系统,并发布目前最高质量的黍稷参考基因组,为未来黍稷分子育种和培育突破性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相关成果在《植物学报(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上发表。
2024年5月6日,华中农业大学油菜栽培生理团队在武穴市四望镇油菜示范基地举行“短生育期油菜迟播稳产关键技术”测产会。来自湖北省农业农村厅、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湖北省油菜办公室、黄冈市农业科学院、武穴市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和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的相关领导和专家共计40余人参加了本次现场观摩测产。
自孟德尔利用豌豆开展遗传杂交实验以来,豌豆就是最早研究复叶发育的模式植物。科学家在豌豆中已鉴定到多个经典的叶突变体,包括Unifoliata(uni)、afila(af)、tendril-less(tl)、cocholeata(coch)、stipule reduced(st)。豌豆的叶型主要包括普通叶型、无须叶型、全卷须型、碎叶型四种。20世纪70年代,豌豆育种家引入af突变开发了“半无叶”豌豆...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