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人类学 >>> 人类起源与演化学 >>>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知识要闻 人类起源与演化学相关记录84条 . 查询时间(2.875 秒)
2021年6月9日,呼伦贝尔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在科技楼323举办了第五期学术讲座,主讲人邓庆华副教授,讲座题目为《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生命科学学院2018级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专业学生聆听了讲座。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人类演化研究论文称,研究人员在南非一内陆遗址发现早期现代人复杂行为的证据,这项研究结果挑战了认为智人的复杂行为最先出现在海岸环境的主流观点。据了解,迄今为止,现代人使用象征资源(如赭石颜料、非食物贝壳、装饰性人工制品)的最早证据,来自距今12.5万至7万年前的各种非洲海岸遗址。
最近,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孙雪峰副教授等在东亚现代人起源扩散年代和地理分布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现代人的起源、扩散和地理分布是国际学术界和公众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与科学家的座谈会上,也提到了这一问题。“非洲起源说”和 “多地区进化说” 是现代人起源与扩散两个相对立的主要假说。“非洲起源说”认为现代人从非洲走出,大约5万年后到达东亚和东南亚,并取代当地古老人种;而“...
2021年1月6号《人类进化杂志》(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邢松、葛俊逸、王元和南京师范大学邵庆丰关于湖北郧县梅铺早更新世古人类年代和人类牙齿形态的研究成果。该项研究是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郧阳博物馆、西班牙国家人类演化研究中心合作完成的。在中国,早更新世人类化石主要包括云南元谋、陕西蓝田公...
2020年10月28日,“旧石器时代人类演化与遗传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正式揭牌。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司长罗静、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向德春、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副局长张永清、地球科学处处长段晓男、古脊椎所所长邓涛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出席了揭牌仪式。“旧石器时代人类演化与遗传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于2019年8月获得...
非人灵长类作为人类关系最近的动物类群,通常会被开发成各种疾病模型用于人类疾病的研究。非洲大陆的灵长类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大约有111种灵长类,长尾猴属(Cercopithecus)是其中分布最广、物种数目最多的一大类群,该属目前含有26个物种,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的热带雨林地区。不同长尾猴物种之间面部特征迥异,毛色多样,并且多个物种存在同域分布的现象,种间基因渗透现象频繁,这给长尾猴的遗传进化研究带...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国内外同行合作,在云南昭通新近纪古猿动物群研究中取得最新成果。研究人员发现了640万年前最接近金丝猴祖先的昭通中猴化石,并揭示其与欧洲中猴同种。为此,国际人类学权威刊物《人类进化》连续在线发表了两篇相关论文。中猴化石是最早被学术界记录的灵长类动物化石之一,160多年前发现于希腊雅典附近的佩克米地区。随后,在欧洲、西亚等距今820万—710万年的地层中都有发现,是地理分布最广泛...
史前现代人人群如何迁徙、交流和融合?欧亚大陆东部经历了怎样的现代人演化历史?这些议题长期以来备受学界关注。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最新发表的一项综合研究成果,系统揭示了欧亚大陆东部现代人演化历史,其中,对距今约4万年北京田园洞个体的古DNA研究表明,亚洲和欧洲的人群至少在4万年前已经分离。
2020年7月18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DNA实验室付巧妹研究组应国际SCI生物学权威期刊《遗传学与发育新见》(Current Opinion in Genetics & Development)邀请,参加世界人类遗传起源演化系列专题报道,发表题为“古DNA洞察欧亚大陆东部人群演化历史”(Human evolutionary history in Eastern Eurasia ...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团队对外发布了一项关于华夏族群探源的重要科研进展:经过八年艰辛探索,利用古DNA技术解析古代人类样本的基因组,科研团队逐步揭开东亚尤其是中国史前人群南北格局、迁徙扩散及遗传混合的历史面纱。相关成果已于5月15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这项成果对于探索中国史前人群的迁徙历史、遗传格局及内部融合过程,对于明确现今主要生活在中国台湾及太平洋岛屿等地的...
2019年11月14日,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程时锋团队与德国科隆大学Michael Melkonian教授以及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Gane Ka-Shu Wong教授合作在Cell杂志发表了题为“Genomes of Subaerial Zygnematophyceae Provide Insights into Land Plant Evolution”的论文,证明了双星藻纲早期分化出来...
2019年12月5日,《科学》(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毛方园、王元青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孟津等学者关于早白垩基干兽类李氏源掠兽的研究成果:在下孔类脊椎动物演化中,曾经是一体化的听觉和咀嚼结构,受各自基因机制的调控,在兽类哺乳动物中分别适应自然选择以提高听觉和咀嚼的效率,呈模块式趋离演化;李氏源掠兽完好地展现了两个模块在基干兽类中演化分离节点的表型特征;分离...
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公布 2019 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获得者名单,经函评、专家评审,最终有来自129家科研单位的296名科学家成功入选。其中,我所付巧妹研究员的人类古基因组学研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我所付巧妹研究员从事的人类古基因组学研究,主要是通过开发应用古基因组关键实验技术、生物信息学及群体遗传学等分析方法,探索人类群体的起源、迁徙路径、演化过程、与古人类的基...
人类的脑,无论是绝对容量还是相对容量,都比其它灵长类更大,沟回结构也更复杂。传统的观点认为,人类增大的大脑,是在演化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的结果,总体上延续了灵长类相对脑容量逐渐增加、沟回结构逐渐变复杂的趋势。在类人猿漫长的系统演化历史中,人类类型的脑从何时开始区别于其它类人猿、以何种速度增大、以及从何时开始可以称之为人脑,在此研究之前并没有明确的答案。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倪喜军研究...
中美两国科研团队对一块2000万年前的智利猴头骨化石进行分析发现,不同支系的类人猿大脑“按部就班地”演化,只有人类支系的脑演化具有跳跃性。21日发表在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的研究显示,人类增大的大脑并非是演化中缓慢积累的结果,而是自700万年前与大型猿类分开演化以来,按照不同于其他类人猿的演化模式高速发展的结果。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美国同行合作完成。该研究所研究员倪喜军对新...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