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昆虫学 >>> 昆虫学其他学科 >>>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昆虫学其他学科相关记录51条 . 查询时间(2.696 秒)
授粉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中心支柱,全球75%的农作物依赖昆虫授粉,而蜂类则是最有价值的授粉昆虫。近年来,蜜蜂大量死亡,直接导致农业减产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导致蜜蜂死亡的原因是多因素的,主要包括寄生虫、病毒和农药。在欧洲和美洲,东方微孢子寄生虫多次被报道为导致蜜蜂死亡的主要因素,因此研究东方微孢子寄生虫的致病机理对于保证农业生产至关重要。东方微孢子属于细胞内寄生虫,东方微孢子进入肠道后,很快就会伸出空...
相对于长生,不老似乎才是人们的终极追求。早在2007年,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团队就用抗抑郁药物米塞林延长了秀丽隐杆线虫的青春期,但其中的奥秘直到最近才被揭开。研究人员同时表示,别指望吃药也能让我们的青春期延长,要实现人类永葆青春的愿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人类的进化程度与线虫相隔了上百万年之久。
2013年6月6日,由云南省科技厅主持,邀请有关专家,对“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禾本科种质资源与基因组学省创新团队”进行认定,经专家组认真审查有关认定资料,听取了团队带头人李德铢的工作汇报。
2013年3月26日,《PLoS Biology》以封面文章发表了题为“Selecting One of Several Mating Types through Gene Segment Joining and Deletion in Tetrahymena thermophila”的研究论文(http://www.plosbiology.org/),该研究成果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原生动物...
朊病毒疾病是一类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已在包括人在内的十多种动物中发现,例如牛的疯牛病、羊的搔痒症、人的克雅氏症等。其中,疯牛病因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且可通过食物链传染给人类而受到高度关注。25年来对朊病毒疾病的研究表明,朊病毒基因是致病的基质,但是仅此一个基因还是无法彻底澄清朊病毒疾病的致病机理。近年来,一个名为SPRN的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Shadoo在朊病毒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能够感染杀虫的真菌种类达数千种,广布于世界各地,在昆虫种群生态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代表性的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和蝗绿僵菌(M. acridum)等已经被发展成为环境友好的真菌杀虫剂,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农业昆虫学家、植物保护学家、害虫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的开拓者、中国植物保护学会首位“植物保护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邱式邦先生,因病于2010年12月29日23时3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2011年1月4日上午,邱式邦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消息:《昆虫知识》日前更名为《应用昆虫学报》。
2010年4月25日下午,位于荆州的长江大学农学院推出一顿丰盛的“昆虫宴”,引得近千名师生竞相品尝。 昆虫宴上,用幼蝉制作的“金蝉脱壳”、用东亚飞蝗制作的“飞蝗腾达”、用蚕蛹制作的“兵马俑”、用松毛虫制作的“松虎蛹”、用黄粉虫制作的“黄粉娘娘”、用蟋蟀制作的“将军冢”、用豆虫制作的“豆天蛾”等美味,采用油炸和爆炒进行烹饪,色香味俱全,厨师为农学院的学生。
在植物-植食性昆虫-天敌系统中,化学信号被认为是最有效、最广泛的通讯媒介。蚜虫在遭遇天敌或外界干扰后将,会对同种其他个体产生报警反应,使其迅速逃离现场。这种经长期进化的利他信息素,在既无化学武器也没有肢体结构武器的情况下,可以说是维持生存的必要条件。
据中国农业大学网站消息:我国著名昆虫学家、昆虫毒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郑炳宗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2月11日去世,享年95岁。
2010年2月19日的《细胞》(Cell)杂志刊载了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钟毅教授在短期记忆遗忘机理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刚刚获取的记忆通常会很快遗忘,该论文认为这样的快速遗忘其实是一种主动的行为,用以抹掉旧的记忆腾出空间来存储新的记忆,在果蝇中,小G蛋白Rac对主动遗忘具有调控作用。通过分子遗传方法操纵Rac的活性即可改变果蝇遗忘的速度,Rac活性低时,遗忘变慢,活性高时,遗忘加速。钟毅教授这篇...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王瑞武、Douglas W Yu、张亚平等通过以榕树—榕小蜂为模式,系统研究物种间协同进化和互利合作关系。该研究结果直接证明了经典理论认为的:空间分化或自我抑制在互利合作系统并不能维持合作关系的稳定,并首次提出了非对称性的干扰可能是维持互利合作系统稳定的关键机制,为合作系统“公共地的悲剧”悖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机制。他们合作完成的论文于近日在PLoS ONE(《公共科学图书...
  疏水性是指物体表面对水具有排斥能力的性能。超疏水性则是指物体表面与水接触时所形成的接触角大于150°时的疏水性能。由于超疏水材料在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及人们日常生活中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寻求、开发和研制具有高性能的新型疏水材料一直是科学家们所关注的课题,也是多年来仿生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2009年7月29日,“自然·中国”(natureChina)网站将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最新发表的论文Xiao Yong-Hong, Zhang Jian-Xu & Li Shu-Qiang. 2009. A two-component female-produced pheromone of the spider Pholcus beijingensis. Journal of Chemical E...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