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细胞生物学 >>> 细胞生物物理学 >>>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知识要闻 细胞生物物理学相关记录121条 . 查询时间(4.769 秒)
2013年5月9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细胞》(Cell)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报道了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刘江和其研究团队在表观遗传信息遗传规律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该研究团队以斑马鱼为模型,发现了子代选择性地继承父代而抛弃母代的DNA甲基化图谱,这一理论有助于揭开从受精卵到个体发育的奥秘。这也是第一篇所有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都为中国研究机构全职科技人员的《细胞》杂志封面文章。
2013年3月21日,国际学术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与细胞所王恩多研究组题为Leucine-Specific Domain (LSD) Modulates the Aminoacylation and Proofreading Functional Cycle of Bacterial Leucyl-tRNA Synthetase的研...
2012年11月29日,Developmental Cell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所杜久林研究组题为《静息态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之间的双向功能调节》的研究论文。该工作由博士生李莹和杜旭飞在杜久林研究员的指导下共同完成。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免疫效应细胞。在病理状态下,小胶质细胞会迅速的激活,变成阿米巴形态,迁移并参与到一系列免疫反应及组织修复过程中。在生理状态下,小胶质细胞处于“静...
蓝藻是一类能够进行植物型放氧光合作用的原核微生物,细胞结构相对简单,生长迅速,遗传操作体系成熟,易于基因工程改造。通过基因工程改造蓝藻,可以构建高效定向生物合成生物液体燃料的代谢途径,实现在单一生物体内从太阳能和二氧化碳到生物液体燃料的直接转化及胞外分泌,对开发新一代光合能源微生物系统、解决生物质资源不足这一生物质能源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基因工程蓝藻制备生物液体燃料,近两年已经引起...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8月30日报道,最近,美国埃默里大学研究人员通过实验,首次演示了一种病毒体内的C1蛋白是怎样弯曲DNA,使其成为一个圆环,然后关闭自身毒性进入蛰伏期的。他们还首次定量检测了弯曲过程中的作用力大小,这些数据有助于进一步研究DNA生理学和基因开关动力学。相关论文发表在《物理评论E辑》上。 当细菌或病毒侵入细胞后,它们就开始翻检宿主的细胞核,用一种专用粘合剂蛋白重新塑造宿主DNA链。...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蕴研究员的研究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科技部“973”等项目的支持下,继发现细胞黏附分子CD146是肿瘤血管新靶标分子之后,新近又发现其促进肿瘤转移的新机制,其研究结果分别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PNAS,2012,109(4):1127-1132》以及《Oncogene,2012,31:306-321》杂志。
线粒体细胞色素C的释放在细胞凋亡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细胞色素C释放到胞质后可引发半胱天冬酶(caspase)的活化级联,从而导致细胞死亡。线粒体损伤既是细胞凋亡的原因又是细胞凋亡的结果,与大量的病理性生理状况的发生密切相关。所以,探讨线粒体损伤发生的分子机制对于研究多种疾病的发生、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012年5月8日,应袁增强研究员邀请,美国南加州大学的梁承宇教授来到生物物理研究所。上午10点,梁教授在9408会议室做了题目为“The multivalent activity of UVRAG in cancer and virus control”的精彩报告,欧光朔研究员担任主持人,动物所李卫研究员以及周边其他院所众研究员和学生参加了报告会。
2012年3月26日,生物物理所欧光朔研究组在细胞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Cell Biology》在线发表题为“Autophagy genes function sequentially to promote apoptotic cell corpse degradation in the engulfing cell”的论文,报道了自体吞噬基因在吞噬细胞中发挥作用,促进凋亡细胞的降解...
2012年3月13日,《德国应用化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江云课题组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化学系陆艺教授课题组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Dramatic Increase of Oxidase Activity through the Genetic Incorporation of Tyro...
2012年3月6日上午,应杭海英研究员的邀请,美国康奈尔大学Rorbert S. Weiss教授来到生物物理研究所,在图书馆二层报告厅做了题为 “Genome protection by the Hus1 DNA damage checkpoint protein during mammalian development” 的精彩讲座。杭海英研究员担任主持人,生物物理研究所众多师生员工参加了这次讲...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学实验室黄庆课题组与樊春海课题组研究人员合作,将具有免疫刺激效用的CpG寡核苷酸偶联到纳米金粒子表面,可以稳定地形成自组装纳米结构载体,从而实现了免疫细胞的高效摄取并刺激相关细胞因子的释放。该工作日前已发表在化学领域著名期刊 Angew. Chem. Int. Ed.上(Polyvalent Immunostimulatory Nanoagents with S...
高等生物的基因组DNA中除含有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四种常见的碱基形式外,还含有胞嘧啶的修饰形式:5-甲基胞嘧啶(5mC),被称为第5种碱基。而且它可以进一步被氧化为5-羟甲基胞嘧啶(5hmC),也被称为第6碱基。这些修饰形式在表观调控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它们如何被可逆转变为胞嘧啶(C)还不清楚。
近日,上海光源生物大分子晶体学线站用户——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施一公、医学院颜宁研究组在CELL发表论文揭示CED-4细胞凋亡体的结构与功能机理。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2010年4月14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利用可进行光合作用的海藻细胞生成了微弱的电流,被认为是在生产清洁、高效的“生物电”历程中迈出的第一步。相关研究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纳米快报》杂志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