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海洋科学 >>> 海洋气象学 >>>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知识要闻 海洋气象学相关记录207条 . 查询时间(4.981 秒)
由北京大学组织的2019年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日前正式揭晓。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胡石建研究员荣获该奖项,以表彰其在热带印太气候动力学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本年度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评选委员会共收到由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和业务单位推荐的28份申请。评选委员会根据《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章程》进行了严格的评审,评选出5位青年学者和1位博士研究生为2019年度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获奖者。这是海洋所研究人员首...
2019年11月14日,海洋与淡水生物学领域权威期刊Harmful Algae (IF=5.012)在线发表了我实验室高光博士题为Combination of ocean acidification and warming enhances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Skeletonema costatum over a green tide alga, Ulva ...
亚洲南部和东南部的地理环境受季风环流控制,气候湿润;中部是广袤的沙漠戈壁,干旱多风。这些截然不同的气候环境何时形成、如何形成、控制因素是什么,是长期受到关注的科学问题,也是重要的前沿科学问题。但是,在认识上还存在诸多分歧。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鹿化煜教授团队,围绕这些问题,开展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近期,他们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Nature Communications, Earth-Sci...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讲席教授Michael L. Bender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上,发表题为《Two-million-year-old snapshots of atmospheric gases from Antarctic ice》的研究论文。该论文由Bender教授与颜余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Bender教授指导的博士生)等人合作完成,上海交通大学为第二单位。本研究通过在东...
卷云在地球系统能量平衡和大气水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亚洲夏季风(ASM)将大量人为气溶胶及其前体物垂直输送至对流层上部(UT),并被季风上层反气旋所截留。亚洲夏季风期间,青藏高原地区的大气深对流非常活跃,地形抬升和对流层上部-平流层下层(UT-LS)中大量的气溶胶及前体物导致冰晶形成并诱发卷云频繁出现。自2016年以来,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成天涛教授课题组与上海市气象局贺千山研究员团队合作,着眼...
澳洲北部越赤道气流是南北半球间质量、动量和能量输送的主要纽带之一,它作为亚澳季风子系统之一,对亚洲天气和气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亚澳越赤道气流的形成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亚洲夏季风环流和降水。最近,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庄默然和段安民研究员基于大气模式的模拟结果,探讨了多个影响因子(海洋性大陆的海陆分布、地形和地表摩擦)对澳洲北部三支越赤道气流——南海、西里伯斯岛和新几内亚越赤道气流的...
2019年8月7日,随着第40台CPIES的顺利回收,吕宋海峡及其周边海域CPIES 阵列观测在历经艰难险阻后取得圆满成功。该任务依托国家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共同组织开展,航次成功布放及回收了我国规模最大的CPIES阵列。据项目负责人、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海洋观测分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非研究员介绍,CPIES为流速压力-逆式回声测量仪...
近日,《地球物理学研究通讯》(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组在棉兰老流(Mindanao Current,MC)多年代际长期变异的研究成果,这是该研究组继棉兰老流年代际和季节变异等一系列研究发现之后的新进展。棉兰老流是东北信风驱动的北赤道流(North Equatorial Current,NEC)在菲律宾沿岸分叉形成的南向分支,是印...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礁及其环境记录学科组博士研究生韩韬等,在南海珊瑚记录的全球季风年代际变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近日在国际地学刊物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地球物理快报》)上发表。全球季风对社会经济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全球约有2/3的人口居住在季风区。现代观测资料表明,在过去30年全球季风呈现出南北半球同时增强的现象,其原因被认为与热带太平洋的纬向温...
2019年8月21日,《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以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Weakening Atlantic Nino-Pacific connection under greenhouse warming(《温室气体增暖背景下大西洋尼诺-太平洋遥相关减弱》)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热带大西洋-太平洋跨海盆相互作用的未来变化。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
在埃迪卡拉纪早期到寒武纪第三期约120 Myr内,地球经历了埃迪卡拉纪生物事件、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最后一次雪球事件的结束以及罗迪尼亚超大陆的裂解等一系列特殊的地质事件。前人研究提出,新元古代到早寒武世全球海洋的氧化还原条件可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新元古代大氧化事件(NOE),氧含量的增加可能有利于生物大爆发。但随着研究程度的加深,海水的氧化还原结构还存在较大争议。
2019年8月22日,国际著名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热带气旋活动增强厄尔尼诺》(Tropical cyclones act to intensify El Niño)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由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海洋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李建平教授(通讯作者)领衔的气候动力学科研...
近期,气候变化研究学术期刊Climate Dynamics 在线发表了三大洋相互作用及其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综述性文章,文章作者是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研究员王春在。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是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的重要驱动力。过去20-30年的研究表明,热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对全球天气和气候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热带海洋上的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气候模态,例如太...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国团队在海水藻株光合产氢方法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成里京、研究员朱江近期于Journal of Climate 发表了题为Evolution of Ocean Heat Content Related to ENSO 的论文,对上述争议进行了系统性解答。论文合作者包括美国NCAR的K.E.Trenberth和J.Fasullo,欧洲中心Michael Mayer和Magdalena Balmaseda。为了理解EN...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