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天体力学 天体物理学 天体化学 天体测量学 射电天文学 空间天文学 天体演化学 星系与宇宙学 恒星与银河系 太阳与太阳系 天体生物学 天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天文学相关记录299条 . 查询时间(2.201 秒)
云南天文台太阳活动与CME理论研究团组运用磁流体力学模拟研究了太阳紫外暴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高温太阳紫外暴(约为20000度以上)可以在高密度、低温(几千度)的低色球中产生。撕裂模不稳定性磁重联引起的小尺度激波等局部压缩加热是热能产生的主要物理机制,在重联磁场强度高达500高斯的情况下,磁重联区域产生的热能平均功率密度可达到1000尔格每立方厘米每秒,与紫外暴产生时所释放能量的平均功率密度相...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太阳活动和CME理论研究团组研究人员利用光学和近红外太阳爆发探测望远镜(Optical and Near infrared Solar Eruption Tracer,ONSET)和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olar Dynamic Observatory,SDO)卫星的地空联合观测,为处于弱磁场区的一个大尺度马蹄形太阳暗条成功构建出了整体的三维磁场结构,并详细研究了其物理参数和拓扑...
2022年11月9日,国际科学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 在线发表了云南天文台卢开兴副研究员及其合作者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把著名活动星系NGC 5548中心黑洞质量的测量精度从历史的41%提高到13%,且发现宽线辐射区平均尺度和转动速度演变不同于中心电离光度演变的非正常“呼吸”现象。该成果是研究人员依托云南天文台丽江2.4米望远镜,历时...
近期,国际天文期刊《天体与天体物理学》(Astronomy & Astrophysic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郭彦君博士与合作者关于早型星双星统计性质的研究工作。该工作利用LAMOST DR8中分辨率数据,研究了886颗观测次数大于6次的早型星的双星比例、质量比分布和周期分布,给出了早型星双星比例与有效温度、金属丰度和投影自转速度之间的关系,为研究早型星的形成及演化,提供了统计学参考。
双星系统是准确求解恒星质量、半径和光度等基本物理参数的理想天体,而脉动变星对探测恒星的内部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当双星系统中包含脉动变星时,不仅能获取它们可靠的基本物理参数,而且还为脉动子星的星震学研究提供额外的约束条件,同时也为研究双星相互作用对恒星脉动的影响提供机会。
大振幅盾牌座δ型 (HADS) 变星是典型的晚A或早F型脉动变星,在赫罗图上位于主序和经典脉动不稳定带交叉处。其脉动周期为1到6个小时,光变振幅大于0.3个星等,脉动模式通常比较简单,一般为径向的单模脉动或双模脉动。研究发现该类变星也具有非径向脉动模式,通过使用星震学的方法对不同脉动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进一步增加了探测恒星不同深度脉动机制的机会,对了解主序前及以后阶段恒星的内部结构与演化具有重要意...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丁旭博士、季凯帆研究员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后李旭志等人,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快速得到相接双星的参数和误差。相关研究成果以Fast Derivation of Contact Binary Parameters for Large Photometric Surveys为题于10月18日在国际天文学期刊The Astronomical Journal上在线发表。
脉冲星的模式变换是指脉冲星的辐射轮廓在两个或多个稳定状态之间来回切换的现象,理论上磁层中粒子流的变化或辐射位置的磁层几何结构不同都可以导致模式变换现象的发生。脉冲星的偏振观测包含了大量关于辐射的信息可以用来约束模式变换的理论模型。
近日,由云南天文台林隽团队主导研制的50 mm口径球载白光日冕仪在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地区球载成功观测,首次在临近空间对内层日冕进行了白光观测并获得白光日冕图像数据。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博士研究生赵伟涛与孟祥存研究员在超软X射线源领域取得新进展。他们通过模拟白矮星对X射线照射伴星驱动的周期性物质转移的反馈,再现了超软X射线源准周期性变化的光变曲线,这为解释超软X射线源准周期性的光变曲线起源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国际科学期刊《天体与天体物理学》(A&A)近日以“A robust model for quasi-periodic variability in ...
太极计划通过卫星编队的形式进行空间引力波探测,而构建星间激光链路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之一。相比应用于星间激光通信、重力场测量等领域的传统星间激光链路构建任务,太极计划需应用有限的星上资源实现三百万公里超远距离激光捕获及1 nrad/Hz1/2量级超高精度指向,因此其实现难度要大得多。为此,提出采用三级捕获探测方案, 通过星敏感器(STR)、CMOS捕获相机及四象限探测器(QPD)逐级探测压制激光指向偏...
2022年10月9日7时4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二号丁型运载火箭,成功将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夸父一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大样本恒星演化研究团组博士后王璐茜与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Douglas Russell Gies教授等人合作,成功申请到哈勃空间望远镜2022年度对于大质量双星系统的15次观测时间(单次观测时长约29分钟)。该观测计划将采用空间望远镜远紫外成像摄谱仪(STIS),结合中阶梯光栅E140M(分辨率R~45,800,波长范围覆盖1150~1710?)对南半球的5个特殊Be+sd...
近日,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大学合作团队结合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羲和”号等卫星的多波段、高分辨率观测资料,详细研究了一个磁通量绳爆发过程。首次探测到冕环在膨胀上升期间伴随的垂直振荡,揭示了日冕极紫外波与冕环相互作用的新现象。该工作展示了极紫外波丰富的动力学特性,为将来空间望远镜科学目标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的研究人员在太阳活动/变化整体行为的长期演化研究(“宏观”太阳)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 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